所在的位置: >> 柿栽培 >> 秦朝的饮食器具考究

秦朝的饮食器具考究

经过春秋的列国纷争,战国的七雄争霸,进人秦汉大一统时代,夏商周的礼乐制度趋于崩坏,作为礼制载体的饮食器具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已不多见,盛食器的豆、簋、置不复存在,鼎渐失礼仪含义,成为单纯的食器。神秘礼器还原为饮食器具,青铜器削弱的地位,标志着-一个具有严格等级礼仪制度的崩溃。同时,釉陶器、漆木器等饮食器具大量出现,并产生了瓷质饮食器具,玉制食器亦上几案,今天我们所使用的饮食器具在秦汉时期已基本出现了。

公元前年秦王蠃政结束了战国七雄的诸侯争霸,统一天下,称始皇帝。秦始皇分天下为郡县,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改革,从此“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巩固了新兴的政权,促进地区间文化交流、融合。秦王朝时礼器的比重日趋减少,日常生活用具增加,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形。饮食器具的多样化亦趋于统一,逐渐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的风格。至秦二世胡亥苛政酷法,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刘邦破秦灭楚,立国为汉。

秦朝的青铜饮食器具基本沿袭着战国时期的传统特征。器类有鼎、簋、盒、壶、鍪、缶、勺、匕、盒、盘、舟、匝等,器物组合仍是鼎、簋、壶为主,造型新颖别致。河南洛阳西宫秦墓

出土了蟠螭纹铜鼎、铜敦、鸟纹铜壶,即鼎、簋、壶的组合。

铜敦的器与盖有对铭“轨”字,根据《仪礼·公食大夫礼》曰:“宰夫设黍稷六簋于俎西。”郑注:“古文作轨。”因此“轨”即古代之“簋”。该墓出土的敦(簋)带盖,盖中央有一环钮,周边为三个卧兽。器深腹,外侧有两个对称的铺首,腹底分裆,矮足。鼎带盖,圆腹,外侧有两耳,矮足,盖和耳雕蟠螭纹。

壶有两件,一壶盖顶微隆,上有三环钮。小口,直唇,长颈,圆腹,高圈足。肩上有一对衔环铺首,颈部与腹装饰五组凹弦纹,每组弦纹间用细线条勾出的鸟纹;另一壶圆体,圈足,肩部饰二兽首衔环。有盖,盖上三钮,中央饰涡纹。颈、肩、腹部浅雕四周鸟纹,以弦纹作界纹。

鸟纹轮廓简单,但姿态各异,有展翅欲飞、回首卷羽、半卧欲起等。秦始皇陵园出土的饮食器具不多,但有--件著名的大铜鼎,出土于秦始皇陵园K九九O一陪葬坑,为目前发现的秦朝第一大鼎,出土时鼎内有铜镞及少量植物种子。鼎呈椭圆形,子口内敛,方形附耳外撇,深鼓腹,圆腹下收为平底,底部有一周凸棱,下有三个蹄状矮足,腹部饰有两周蟠螭纹带。

铜鼎气势磅礴恢宏,造型精美厚重,纹饰构图饱满,线条流畅纤细。这种炊煮器象征着秦朝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也为秦朝宗庙祭祀的重器。盛食器盘折沿,敞口,浅腹,圜底或平底。舟敛口,弧壁,小平底,器口两侧有对称的兽首环耳。

蒜头壶

在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骊山陵园还出土一件秦代酒器铜缶,形似壶,小口,圆鼓腹,矮圈足,肩有四个圆环耳,通体光素,底部有铭文二行十七字:“麗山园,容十二斗二升,重二钧十三斤八两。”“麗山园"即秦始皇骊山陵园,在陵园内建有享殿,设专人常年祭祀供奉。陵园曾出土过带铭文的“丽山食官”、“丽山园"陶壶,与铜缶均为秦始皇陵园内的供奉用器。

秦朝铜酒器还有壶、钫。《说文·金部》日:“钫,方锺也。”“锺,酒器也。”湖北云梦睡虎地一一号秦墓,墓主人为秦狱吏喜,死于始皇三十年,随葬铜器十件,有鼎、钫、鍪、勺等饮食器具。秦代铜钫,多呈方形,体瘦高,子母口,带盖,盖顶盘形,附四个对称凤鸟形钮。平沿,长颈,溜肩鼓腹,平底,方圈足,肩部附对称的铺首衔环。壶有蒜头壶、侈口长颈壶、茧形壶、扁壶等,最具有秦文化的特征。

蒜头壶的口做多瓣蒜头状而得名,带有木塞,器物棱角比较明显,是战国中晚期以后秦文化的典型器物。茧形壶腹部向两侧横延,既似蚕茧,又若鸭蛋,故名茧形壶,有圜底和圈足之分。扁壶的古代专用名为捭,《广雅·释器》曰:“扁槛谓之椑。”椑为椭圆形器皿,作盛酒之器。如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铜椑中盛装液体,经化验为酒。

典型的秦式扁壶形成于战国中、晚期。随着秦人的武力征服以及秦移民,秦式扁壶由关中地区向外流传,河南、山西、内蒙、北京、辽宁、甘肃、湖北、安徽等地的秦汉墓均有出土。

秦代青铜器的典型炊具有鍪,

是一种金属炊具,也是巴蜀文化的典型器之一,实际是釜的一种变体,形状与釜相近,略小于釜,圜底釜的口部缩小并加长成脖颈,便成了鍪,功能与釜相同。《急就篇》颜注:“鍪似釜而反唇。一曰:鍪者,小釜类。”其形态与功能都很明确地表示出来。战国时期鍪或单耳或对称双耳,便于随身携带。

从西周时始形成了严格的礼乐制度,大量的原作为饮食器具的青铜器的社会功能相应改变,成为礼器。秦朝建立后,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不再以礼仪制度为重,但仍保留着礼器来祭祀供奉。青铜鼎、敦、壶、缶有时还是作为祭祀供奉器出现。

《史记》卷二十三《礼书》记载:“大飨上玄尊,俎上腥鱼,先大羹,贵食饮之本也。大飨上玄尊而用薄酒,食先黍稷而饭稻粱,祭哜先大羹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是谓大隆。故尊之上玄尊也,俎之上腥鱼也,豆之先大羹,一也。”

在祭祀先王的“大飨”礼仪上,以俎放鱼肉,以尊盛水酒,以豆盛美羹。说明饮食器具在祭祀礼仪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秦代漆器主要发现于湖北、湖南、河南、甘肃等地,以湖北最多。重要的出土地点有湖北江陵云梦睡虎地、木匠坟、荆州擂鼓台、陕西汉中杨家山等地。主要是生活用器,讲究其实用性。饮食起居的类别有盛、盒、盂、樽、壶、扁壶、卮、耳杯、盘、提筒、洗、勺、匕等,作为盛食器、饮器和注意饮食卫生的盥洗具。

云梦睡虎地秦墓共出土五百九十余件漆器,其中漆壶多为斫制,由两半胶合而成。如睡虎地四四号墓出土的彩绘马牛纹漆扁壶,小口,细颈,宽肩,扁体,长方形圈足,壶腹的一侧在黑色漆地上用褐漆和朱漆绘有举蹄狂奔的马,马背上方有一只疾飞的鸟,说明马跑如飞与鸟同速,与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铜奔马意义相同;壶腹另一侧用朱漆绘--头硕壮的牛,昂首,身体前倾长吼,神态生动;壶腹扁体两端绘鸟头纹。

扁壶仿制于秦铜扁壶,多用于盛水或盛酒。储食器有漆笥,带盖,长方圆角形。内外涂黑漆。亦有竹笥。盛食器有盒、盂、盘等。漆圆盒始见于战国,流行于秦汉,其造型是由战国时的铜敦演变而来的。郑玄注《仪礼·士丧礼》的“废敦”日:“废敦,敦无足者,所以盛米也。”

进食器有箸勺、匕,箸用于夹取食物,勺、匕用于舀取食物,头为舌形,把呈圆形或椭圆形。睡虎地九号墓出土的彩漆兽首凤形勺,采用整木挖制而成,利用凤背挖成椭圆形勺,昂首曲颈做成把,张出的凤尾宽平,外底较平,可平稳地置于案上;勺内髹朱漆,余均髹黑漆,凤头的眼、鼻、耳及羽毛均施以朱、褐漆彩绘。造型别致大方,既实用又美观,是秦代创制的新器型。

有可能是用来饮酒的象生杯,手捉在宽平的尾和曲长的颈,作为舀酒的勺可能性不大。盛酒器有筒形器、漆樽。在云梦睡虎地三四号墓中,发现了由天然大竹筒制成的“提筒”,筒外髹黑漆,内髹红漆,或内外均髹黑漆,器外壁口部、底部及盖外壁用细棕绳缠缚加固,口.上还用粗棕绳作提系。如睡虎地一一号秦墓出土漆樽,圆简形,带盖,盖顶分列三个铜钮饰,底附三个铜矮足,一侧有铜环形把,口沿、腹及底部各有一道银箍。器表黑漆地上以朱漆绘几何纹饰。

皿方罍

饮器是耳杯与卮并举,《说文·卮部》:“卮,圜器也。”《礼记·玉藻》:“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口泽之气存焉尔。”郑注:“圈,屈木所为,谓卮、匹芤之属。”即周代之杯圈,最初是用薄木片卷曲制成的,因而器形为圆筒形,单环形耳,多带盖,无盖者少,足多为三足。

其实卮的质料多种多样,有银、铜、漆、玉、石、陶等,一直流行到宋朝。秦朝末年有名的项羽鸿门宴上,项羽赐樊哙“卮酒",侍者“与之,斗卮”,樊哙立而饮之,表现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耳杯花纹各不相同。有彩漆鸟云纹耳杯,木胎,挖制而成,器体呈椭圆形,新月形耳,平底;器内涂红漆,漆表髹黑漆;在黑漆地的内底、口沿内外及耳上用朱、褐漆绘鸟云纹、柿蒂纹、波折纹、圆卷纹,图案疏朗交错,艳丽如同新作。耳杯相叠放于耳杯盒内。

秦朝的贵族阶层已经在饮食生活中注重卫生保健,故常见盥洗器与饮食器具组合出现。如睡虎地一号墓出土的黑漆朱绘单凤双鱼纹洗,木胎、剜制、敛口、平沿外折、弧形壁、圜底、圈足;内底中部黑漆地上用朱漆绘双鱼一凤、凤单足伫立其中,头顶一竿,竿上似承一盘,盘内置物;口沿内外绘波折纹和点纹,外底烙印一“亭”字和针刻“上造”字样。色彩艳丽,富有情趣。

秦朝的贵族阶层已经在饮食生活中注重卫生保健,故常见盥洗器与饮食器具组合出现。如睡虎地一一号墓出土的黑漆朱绘单凤双鱼纹洗,木胎,剜制,敛口,平沿外折,弧形壁,圜底,圈足;内底中部黑漆地上用朱漆绘双鱼一凤,凤单足伫立其中,头顶一竿,竿上似承一盘,盘内置物;口沿内外绘波折纹和点纹,外底烙印一“亭”字和针刻“上造”字样。色彩艳丽,富有情趣。

双鱼纹铜洗

秦代漆器总体特征是沿袭了楚国漆器的风格。一般内涂红色外髹黑漆,少数表里均黑漆,漆色还有褐、金、银等。装饰纹样主要有几何纹、云纹柿蒂纹、花卉纹及鸟兽纹等,也偶见人物故事图案。其中几何纹有圆圈纹、圆卷纹、点纹、菱形纹、方格纹、点格纹、三角纹、波折纹等,多以几何纹为衬托,鸟兽纹作主体,各种纹样组合和谐,相得益彰。出现了用银箔装饰及用金粉或银粉填涂花纹的工艺技术,闪烁耀目。

秦代陶器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红陶少量。夹砂釜小口、圆腹、圜底。陶鬲敛口、袋足、弧型裆。陶甑大口斜壁、平底。盆敞口、斜壁、平底。陶瓮小口,窄平沿,细短颈,广肩,上腹外鼓,下腹内收,平底,外饰绳纹。壶为小口,窄平沿,长颈,圆平肩,鼓腹,平底带盖,盖顶有圆柱形钮。

茧型壶、蒜头壶、鼎、鈁,器表多饰彩:绘。秦陶器厚重质朴、工艺简练,不求华饰、重在实用。有的陶器上刻着地名如“咸里”、“咸亭"及人名等。据此推测,当时已有制作陶器的作坊和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工匠,秦已实行了“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制度。秦朝玉器出土的并不多见。年出土于陕西西安车张村阿房宫遗址中的云纹高足玉杯,价值非同一般。

杯青玉质,受沁后呈焦黄色,间染褐色晕。杯身呈直筒深腹状,束腰柄,大平底。杯身有三层纹饰,杯口饰柿蒂、流云纹,杯身饰勾连卷云纹,下部饰流云、如意云头纹。足上刻有丝束样花纹。此杯器形规整,雕琢精细,高贵而庄重。秦朝的陶质饮食器具主要继承了战国晚期的遗风,但有创新的器形,如窖形盆在此前没有看到,应该是此时期独创的一种贮藏粮食的器皿,起防潮防霉的作用。

从考古发现资料看,除了在秦朝腹地出土的陶质饮食器具外,在周边还出土了一些陶器。如内蒙古博物馆就收藏有秦广衍城出土的绳纹陶釜、陶罐,说明秦代的文化已经渗透到北方地区。秦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废除分封诸侯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共设三十六个郡,后又陆续增设四十余郡,其中的辽东郡、九原郡、云中郡、辽西郡、上郡是在北部边地设置的。

秦代青铜盆

秦广衍城就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当时隶属于上郡,充分证实了秦朝文化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在湖北江陵云梦睡虎地秦墓中,也出土了陶质饮食器具,种类有茧形壶、蒜头壶、钵、釜、甑、灶、瓮、罐、鼎、钫等,部分鼎、钫的外表髹黑漆或褐漆,漆面上彩绘云气纹、变形鸟头纹等图案。在很多的小口瓮和个别小壶、釜上,有秦篆“安陆市亭”方形戳印。

今云梦就是秦南郡安陆县,这说明当时的制陶业也归属地方管理,对陶质饮食器具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秦朝时期,礼乐制度虽然已经崩溃,但以饮食器具作为礼器的形式仍然延续下来,前文所述的青铜鼎、敦、壶、缶,就是作为供奉器出现,而且局限于上层社会,体现出拥有者的身份和等级。在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勘察与发掘中,陵墓虽然没有发掘,但整个陵园的建筑和附属物却非常豪华气派,可以想象陵墓中应该囊尽六国之珍宝,包括了各种质地的饮食器具。

在陵园内围墙的东、西、南三面墙外,发现有廊房建筑遗址,出土有“丽山园"、“丽山食官”铭文的陶壶,推知为丽山园左、右食官的居处。陵园内还有为数不少的殉葬墓,随葬器物为陶器,数量十几件至二三十件不等,研究者认为墓主人是被处死的秦公子、公主和近臣。丛葬墓在殉葬墓的东部,为殉马坑、陶俑坑,墓内随葬喂马的陶罐、盆、钵等器具,有的陶器上刻有“左厩”、“中厩”、“宫厩”“三厩”、“大厩四斗三升”等字样,反映了秦宫马厩的编制。

公元前年,秦惠王出兵伐灭巴、蜀二国,在当地设立了巴、蜀、汉中三郡。之后多次向这里移民,秦文化随之逐渐向巴蜀地区渗透。巴蜀秦墓出土的随葬品中,既有矮足深腹圜底鼎、单耳铜鍪等秦式铜器和蒜头壶、茧形壶、大口罐等秦式陶器,又有无把豆、侈口束颈深腹罐、陶鍪等巴蜀文化的器物,而个别盖顶有钮、肩部有衔环的陶壶,则又有楚器风格,是多种文化的汇合。圆肩、圜底略凹的粗绳纹陶罐,本是巴蜀地区的传统炊具,秦并巴蜀后进人秦地,随着秦人东破荆州,南下江陵,传播于两湖地区。

参考文献:

《饮食器具考》

《中国饮食器具发展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