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苍中条山,厥形极奇磈。
我欲涉其崖,濯足黄河水。
古刹栖柿林,绿阴覆苍瓦。
岁晏来品题,拾叶总堪写。
——唐·畅当《蒲中道中二首》
脑子里甫一冒出“柿出山西”这句话时,自己也被唬了一下。是不是有些夸大,多年写新闻稿,夸张等文学手法已不擅长。不过细想想,也没啥不对。柿饼这种食物源于山西,与一个古老王国有关;柿树在古老的河东大地早就是密植广布,由柿衍生出的民俗文化,也与一位晋国霸主的推广有直接关系,这么说不为过。
01
最好吃的水化柿饼没有之一
近年,每到十二月中下旬,便要与人分享一款柿饼——水化柿饼,产于平陆县坡底乡马泉沟村。
约略是五年前,一天有一读者打电话,说自己网购了二三十种柿饼,皆不觉好吃,有的吃一口便弃置。他从网上看到了平陆晒水化柿饼的报道,想尝尝这款柿饼,让我打听咋能买到。于是,人托人,终于联系到了图片中种柿子的老马家。快过年了,柿饼已几乎卖光,还留些自家吃的。老马听说有人费这般功夫想吃,立刻表示,快递停运了,用大巴捎上来,满足吃货愿望。就这样,水化柿饼走进了我的生活。那味道最终征服了更多吃货。
第二年,快到元旦时,工作上突然腾出了几天时间,前一年卖柿饼的老马打电话邀约,于是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奔赴千里之外的小山村。第一次亲眼看到了如何晒柿饼,看到了正在荒芜下去的小村庄。刚刚晒好的柿饼,味道更是让人惊艳,而且入水化为果冻一般的柿饼,更令人称奇。
从此,任何一种柿饼都无法与之相比,年年等这一口。
水化柿饼到底有啥好?
第一,糖分高,还是柿子的时候,含糖26%,比其它品种高出近十个百分点,晒成柿饼,含糖40%以上,无出其右者。糖分高不仅是口感的问题,还有防腐功能,晒好的柿饼,水分减少,糖分增加,不容易烂。第二,没核,果肉能溶于水,温度越高化的越快,这个有实验数据。这点比较神奇,后来了解到这个地方有石膏矿,不久前看了一篇科普文章,说到了钙元素对植物种子的影响。估计,这里的柿子树受这石膏矿的影响,不长核。老马也说过,从这里移走的柿子树,这种特性会消失。
平陆水化柿树属于世界七大稀有树种,是有其独特的水土原因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植物同样。
晋食广记对水化柿的探访
高速、省道、乡道、山道……一千里外的诱惑
去年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时,再一次行至马泉沟,得益于国家扶贫政策,小村变化不小,水泥路铺进了村,村民也有不少回乡了,开起了农家乐,户户都在晒柿饼。走了几家,发现还是老马家的柿饼晒的最好。问大娘有啥诀窍,老人说,多翻几次,霜就厚,糖也均匀,品相自然就好。
看来,秘诀无他,惟勤快而已。
然,想想,几千斤柿饼,七十多岁的老人,翻勤快点需要付出多少辛苦。
柿子一般霜降之后才下,削皮,晾晒,出霜、捏制,等到柿饼成型的时候,需要四十多天,也就到了十二月中下旬了。如今,市场上早早就开始销售的柿饼,防腐用硫磺熏、晒霜用烘干机烤、再挂个某平的名头,上市开售,甚至全年有售。
好吃不好吃,入口,高下立分。
02
《儒林外史》中的耿饼与年前的耿国
我以为全天下的柿饼都应该叫柿饼,后来发现孤陋寡闻了。
《儒林外史》第一回里就写王冕自山东归来回家,有这样一段文字:“母亲又向他说秦老许多好处。他慌忙打开行李,取出一匹茧绸,一包耿饼,拿过去拜谢了秦老。秦老又备酒与他洗尘。自此,王冕依旧吟诗作画,奉养母亲。”这段说的是元朝画家王冕的故事,身逢乱世的王冕在山东避祸一段时间后,回到故乡浙江诸暨,带了山东特产——“耿饼”,这“耿饼”便是柿饼,还是柿饼中的佳品,便是如今山东菏泽市的地方特产“曹州耿饼”。
柿饼为何被称为“耿饼”,这两个名字之间有点啥关联。
蓦然想起,去年走黄河时,行至河津地段,当地文史学者,70多岁的任罗乐老先生曾提及,柿饼发源于河津山王村。
据《括地志》中记载:“绛州龙门县东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国也”。另据《国家地名词典·河津词目专辑》中记,距河津城关镇东南10公里的山王村,即是耿国国都所在地。今山王村村口有座城楼,城门正中雕刻着“古耿名都”四个大字,四个字的背后是年前一个王国的更替。
商代中宗祖乙在位时,国都被洪水冲毁,于是将都城迁于此处,当时属于耿地,时隔不久,祖乙又由耿迁至邢,并将国都定于邢。随后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今河津山王村一带),建立了子姓耿国。周朝建立后,周王朝封同姓于耿,再次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一直到春秋时(公元前年)被晋献公所灭。
耿国,先后共25代32位君主,时间长达余年。
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耿国的都城遗址中发现了灰层、陶片以及残缺不全的人骨,后经考证,确定这片土地上曾经是奴隶社会都城遗址。现在的山王村有一个祖丙纪念亭,当地有一流传至今的风俗——每年的腊月初五祖丙诞辰之时,家家户户都会把柿饼摆放在供桌上,作为祭祖贡品。柿饼音近似于“思丙”,寓意追思耿国始祖祖丙。
如此看柿饼这种食物在山西的历史至少多年了。
耿国灭亡后,子民流散四方,为不忘先祖,铭记来历,便以“耿”为氏,祖丙是耿氏先祖,河津则是耿氏后裔的根祖之地。山东曹州的耿饼明代曾为贡品,明代山西曾有大量移民远走他乡。曹州耿饼是否与山西移民有关,耿氏家谱应该有所记载吧。
03
晓来谁染霜林醉?
柿树是我国原产的古老果树之一。从野外采摘食用,发展到嫁接栽培,有着优久的历史,目前发现的柿叶化石,距今至少有1200-1400万年。据《尔雅》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已开始栽培柿树,二千多年前的《礼记·内则》记载了31中可食用的果实,其中就有“枣、栗、楱、柿”。
唐·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总结出柿树有七大好处,说:“柿有七绝:一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孟诜、陈藏器等医学家又证明柿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从而更提高了柿的身价。韩愈在《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中写到“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万株红叶满。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然云烧树大实骈,金乌下啄赪虬卵。”这里的大实说的便是柿子。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霜林红叶”的美景早在年前就已是大唐蒲州著名的景致,这霜叶便是柿树的叶子。每年霜降之后,河东的山梁上、河滩里、土坡上,染了秋霜的柿子树就醉了,绛、朱、嫣、绯、赤、彤、殷……那些在色谱上的各种红色都能在那些叶子上找到,与山峦上的黄色色谱、绿色色谱,层叠套染,交错辉映,让人醉入画中。
如今,秋霜染红柿树时,到平陆马泉沟赏红叶的人,来自天南海北,人人都是摄影家。
04
十果鞋和柿文化
符号和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发生巨变,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古代的纹饰有千千万万,我们常常会在古董,还有一些饰品上看到,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一个个时代的印记,纹饰会受到时代统治地位者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趋向的影响。历史上,柿树在山西被广泛栽培、种植。
与“柿”相关的纹饰也很早就体现在了晋人的生活中,并在晋国强大的时期,影响了当时的审美,成为一种当时风靡的纹饰。
公元前年晋献公当了国君后开疆拓土,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为了让全国百姓永远记住他的文治武功,他下令宫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须绣上钦定的十种花果纹样,同时还下令全国平民女子出嫁时必须以这种绣了纹样的“十果鞋”作为大婚礼鞋,以便世世代代都不忘晋献公的赫赫战绩。当时称此种图案的绣花女鞋为“晋国鞋”。
至今山西晋南一些地方还把绣花鞋称为“晋国鞋”“十果鞋”。
前文提到了柿饼与古老的耿国有关,春秋时(公元前年),耿国被晋献公所灭。耿国以柿饼来纪念氏祖,可见柿子在耿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果实。那么晋献公当年下令所绣的十种果实中,应该包含代表了耿国的柿子。与柿子有关的柿蒂纹,恰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开始,逐渐成为当时的流行纹饰。
在中国古代纹饰中,有一种纹饰与柿子有关,名为“柿蒂纹”,顾名思义,是说这种纹饰,类似柿子背面凹陷处的花蒂。学者称“柿蒂纹”其实是一种四瓣花。柿蒂纹的流行始于战国秦汉时期,常见于铜器、漆器、画像石、以及汉代墓葬的穹顶,用以代表四方,有的柿蒂纹上还绘有代表方位的四神兽。这个时期,恰好在历史上晋国强大的时间里。
中国刺绣有四大名绣之说,山西刺绣虽不在其列,却起源最早。
《诗经·唐风·扬之水》中有句曰:素衣朱绣。
讲得便是晋国的一段故事,当时刺绣还只是王公贵族才能使用。后来,刺绣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却是晋献公下令后,从晋国女子的绣鞋开始的,柿蒂纹的流行盖于此有关。
从柿树的广泛种植,到柿饼源自耿国,再到晋国强大,柿蒂纹的广泛流行,民俗中柿文化的传播,皆离不开山西。
柿出山西,妥妥的。
唐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长51厘米宽17.5厘米
四川巫山县出土的一件汉代鎏金铜牌饰,它的四个花瓣上,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原创:李雅丽晋食广记
李雅丽女士授权晋善晋美晋飞扬百家号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