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落叶黄,天渐凉,亲人们都要添衣裳。又是一年寒衣节。我不晓得天堂的亲人是否能收到棉衣棉被,在我看来这样的节日至少是个能看望过世父母的可怜由头。
秋风瑟瑟,树木萧萧,田间地头一片冬的收敛景象。大片的苹果树已经卸去往日的浓妆淡抹,整装有待明年春天再度出发。干裂的柿子树枝丫上依旧挂着灯笼似的柿子,树叶经不起霜降的考验早已离它而去。轻薄的狗尾巴草没了水分拼命的舞动着。虽然立冬,但还没有下过雪,麦苗和油菜迸发着它们那最后的一抹绿。
生命力极强的野菜野葱早春时迫不及待地登场,初冬还懒意洋洋没有谢幕的意思。田间地边的油勺、花菜、饭疙瘩、荠荠菜比比皆是。尤其伏地而生的荠荠菜能与禾苗为伍,亦能与杂草丛生,不挑剔土壤的贫瘠与肥沃,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小时候给猪打草顺便也挖些野菜回家,母亲总能变出花样的美味。毛茸茸条状叶片的饭疙瘩,下到面锅里糯糯的清香;雪花瓣样的花菜可以煮粥吃,黄白里有了它,粥顿时翠绿欲滴;顶着小勺样墨绿的油勺凉拌菜辣滋滋的。
“春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这是古人对荠荠菜的写照。可见荠荠菜由来已久的受众欢迎。虽然荠菜随手可得,记得以前我们很少拾它,绿的太浅薄没肉头,灰紫色的毛刺不少看起来也不干净,给它还起了个外号“黑眼窝”。荠荠菜生长周期很短,没几天叶子变老开出或紫色或白色的小碎花,然后结出小铲样的果实一串一串像铃铛,所以我们也叫它玲玲草。
喜欢上荠荠菜是受城里嫂子的影响。嫂子虽不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干起活来却泼辣麻利。有一次她回老家拾了荠荠菜蒸的荠菜豆腐粉条大包子,鲜美清香。从此偶尔得了荠荠菜,洗净、焯水控干、切碎,再拌上炒好的鸡蛋碎,适量调味。和面、醒面,揪剂子擀薄皮,包好的饺子下到锅里白玉裹翡翠似的透亮。尤其让我喜爱的是它取代了韭菜不好消化产生的那个臭咯。荠荠菜不仅是馅的原材料,也能凉拌煎炒,是古人的佳肴也是现代人舌尖上的美味。荠菜不仅有食用价值,也有众多药效。古代医籍《名医别录》称荠荠菜“甘温无毒,和脾利水”,《本草纲目》则有“明目益胃”之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荠荠菜含有7种有机酸,11种氨基酸,7种糖分和无机盐,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群。所以俗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之说。药理实验证明,荠菜全草有降压扩张冠状动脉、兴奋呼吸、收缩平滑肌等作用。现代中药学也认为荠荠菜有利尿消肿,明目止血功效。由此可见,荠荠菜食用于药用价值非同一般。给亲人们送好寒衣,步履沉重心情复杂。缓步走出荒芜的灵地,找一块还没耕整的秋茬子地,肥大的荠荠菜随手可得,蹲下身子,刀割手薅,不一会装满一袋子。如果太多暂时吃不了可以焯水放凉后冷冻到冰箱,等想吃的时候拿出来做陷和凉拌都不失新鲜。如今互联网时代,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荠荠菜也堂而皇之的登上了淘宝网站,不信你搜下试试。
或风和日丽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天,呼朋引伴,置身田间地头,赏田园风光,品自然美味,与身心,与养生都有非凡的情趣。
“荠荠菜铺满田,不论是谁都许剜,没人嫌,一样一样都被人霸占,拿起刀和镰,来到城南随便剜一剜,过一会我们快乐天-----”。父亲曾经以慈爱之音教唱孩子们的这首歌突然回响在我耳边。物质匮乏生活艰辛的年代,一碗清香寡淡的荠荠菜麦饭,一锅热气腾腾的荠菜团子,不知慰籍过多少饥肠辘辘的劳动者,抚平过多少煮妇脸上无米之炊的皱褶。
漫步,陕西白水人,退休职工,文学爱好者。
*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更多精彩
主办: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编:赵粉绒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