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令刚回归也是攀登文艺高峰的重要途径

中科医院以品质领跑行业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625/6353361.html

中国是漆树原生地,是最早使用大漆的国家,也是大漆髹饰工艺的发祥地。漆器是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漆艺更与中国千年历史、文化融合并生,深蕴哲学观念和美学内涵的器型,大红大黑的髹饰,或简约或繁复的纹样,引领着数千年来的中国审美。

“野王纻器”——仿古云雕花觚(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认识了天然生漆的特性并开始应用,漆艺之光在石与火的影影绰绰中逐渐显耀。至新石器晚期,开始出现朱彩图案嵌玉的漆器,漆器自此成为象征权力和信仰的重要礼器之一。

夏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进一步提升,漆器多以木为胎,以朱红和墨黑为主要底色,纹饰有饕餮纹、雷纹、龙纹、夔纹等,色彩深沉,庄严神秘,体现了对天地自然的崇拜。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漆工艺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大量的髹饰华美、器型多样、纹样丰富、生动艳丽的生活用漆器。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后世称之为“脱胎”的夹纻胎的新工艺。它的出现使得漆器更加轻巧坚固耐用,对后世漆器制作工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野王纻器”——六子奁盒(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秦汉,髹漆工艺出现第一次高峰。汉代出现了“锥画”“戗金”的装饰方法,并且完善了商周时期的金箔贴花,汉代还出现了堆漆装饰技法。秦汉时期的漆器生产逐渐进入细致的专业分工,制作过程更加规范严格。这一时期的漆器以黑红为主,多以彩绘装饰,色彩明丽,极具欣赏价值。

随着六朝时期瓷器的发展,漆器进入了缓慢发展的低潮时期。然而绘画艺术加速融入大漆艺术,漆器从汉代强调实用与审美功能结合开始向单一审美功能的转化。

唐代从汉代金银箔贴花演化而来的平脱漆器横空出世,大放异彩,同时螺钿、雕漆等技法盛行。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犀皮、雕漆、描金、戗金等技法获得长足发展。元代的螺钿漆器工艺繁复,装饰华美,精品迭出。

“野王纻器”——仿战国漆樽

明清时期,中国漆器发展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历代发展而来的漆器技艺,如雕漆、螺钿漆、戗金等在这时期争奇斗艳,这时的精品漆器错金镂银,雕缋满眼。明代还出现了我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漆工艺经典著作——《髹饰录》,这是一部总结了我国古代漆工艺的集大成之作。明末清初,逐渐形成了以地域生产为中心,具有地方特色的髹漆工艺。

“野王纻器”——仿古云雕卷几案

凭借着几千年的深厚历史传承,中国漆艺事业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虽有波折但从未断绝。近代以来,由于社会动荡,许多漆器工艺断代失传。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新艺术潮流的影响,中国漆艺事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当代漆艺内涵不断发展,漆艺产品推陈出新,与现代生活结合更加密切,当代漆艺创作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和多样化的格局。

“野王纻器”——仿汉代云气纹漆圆瓶

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提倡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提升到崭新阶段,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传统手工艺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只有用文化自信坚守大漆文脉,以工匠精神重铸漆艺之魂,才能走出一条开拓中国漆艺未来的创新发展之路。这其中,河南沁阳“野王纻器制作技艺”的挖掘和传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的例证。

“野王纻器”——云雕古桌凳

“野王纻器”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今富者银口黄耳,金罍玉钟。中者野王纻器,金错蜀杯,夫一文杯得铜杯十,贾贱而用不殊。”说的是野王(今河南沁阳)这个地方,以葛布(即苎麻)、丝织品作胎而制成的漆器,经过装饰花纹和柿蒂纹釦器的镶嵌后,价值可抵十只铜杯,可见其贵重。“野王纻器”,据考古学者杨贵金考证,应胜于汉代,甚或东汉,其历史揭示了黄河流域大漆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根脉。

“野王纻器”——夹纻剔犀将军罐

如上所述,中国漆器早在春秋战国就已经出现“脱胎”的夹纻胎工艺,汉代、南北朝和唐代许多佛像采用脱胎技法制作,后因种种原因导致多种技艺断代失传。自唐后宋代瓷漆更迭年代后,野王(沁阳)一带从事漆器为生的匠人为了生存徒步外迁,导致漆器技艺逐渐濒临失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沁阳县许鲁古镇陈万益(第二代)、陈福龙(第三代)仍然沿袭祖上流传下来的口传技艺生产漆器。为了使断代的漆器工艺得以延续,再现“野王纻器”的昔日辉煌,年起,“野王纻器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陈来华、靳丽萍夫妇开始尝试恢复河内郡工坊漆器制作工艺,通过对祖上口传的整理和当地制作技艺的考察,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成功恢复了“野王纻器”制作技艺。年,他们又通过对沁阳的漆树、纻麻产地的历史遗存、出土文物等进行考证后,对该技艺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探索性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相继创研出“野王纻器”八大系列制作工艺,开发出余类漆艺产品,包括夹纻造像、卷几案、古桌凳、六子奁盒、花觚、果盘釦器、首饰盒、碗筷、茶具等品类。

“野王纻器”——夹纻胎剔犀天球瓶

“野王纻器”的技艺特点以夹纻胎彩绘和釦器镶嵌为主,这种技艺在历史上被称之为“金银文画釦器”。主要特点是坚持以天然大漆、麻布、丝绢等作为夹纻漆器制作的主要材料;在彩绘装饰内容上,单色髹底,用红、褐、金黄色绘以柿蒂放射式图案、传统传说故事等作主体的纹饰,镶嵌金银及铜鎏金釦件。

“野王纻器”——仿汉代变形龙纹耳杯

多年来,“野王纻器”的传承人不仅以胆识和魄力让“野王纻器”这一宝贵的大漆文化遗产重获新生,更以专注和坚守的工匠精神守护大漆文化传统,在修复、仿制、创研中使“野王纻器制作技艺”得以发展、创新和弘扬。年8月,陈来华、靳丽萍这对漆坛伉俪的代表作“六子奁盒”和“剔犀花觚”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年,“野王纻器”参与了中原文化欧洲行,作为中国漆器文化的代表,远赴欧洲各国巡展。

“野王纻器”——凤图漆盘

在这里,我想简单的剥茧“六子奁盒”的器型与装饰。“六子奁盒”应是恢复“野王纻器”极具象征意义的代表作,体现出了较高的制作水准和艺术价值。其造型婉曲丰满,细腻生动,纹饰扎实灵动,富于变化。截至目前,就笔者所知,考古界尚未发现有“野王纻器”的如此器型,但木胎大漆“奁盒”早在春秋战国就已出现且臻于成熟,其装饰以凤鸟纹为主。“六子奁盒”是陈来华、靳丽萍以史料文字为依据,将纹饰沿袭凤鸟装饰,表现出典型的汉代风格,完全遵循“纻器”的制作工艺,器物应该是最为接近历史史实,并兼具较高的艺术性。

我想随着考古的不断发展,“野王纻器”的恢复也会有更多器型和纹饰的出现,时代特征会更加趋于合理化,这也是历史学界和艺术界热忱期盼的。再有,第四代传承人陈来华、靳丽萍,又将“野王纻器制作技艺”传授给了第五代传承人陈俐宇、陈柯宇、陈鹏宇。第五代传承人有着富足的学院修养和跨界视野,可以说,“野王纻器”及其数代传承人,坚守了大漆的传统文脉,追远履新,并且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会不断创作出符合现代人生活及审美的漆艺作品,走出了一条回归、传承、创新、开拓的漆艺新路。

笔者拭目以待!(本文作者冯令刚系中国美协理事、北京美协理事、中国美协会员工作处处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3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