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自古以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古代的美女们是通过什么观看到自己美丽的脸庞呢?
据了解,我们的祖先最初以水为镜,后来在制作的容器内盛水照看自己的形象。铜器发明后,以铜盆盛水鉴形照影。随着合金技术的出现,开始了使用铜、锡或银铅等制作铜镜的历史。铜镜正面平滑光泽、清晰可辨,背面一般都铸有花纹或字铭,样式考究,辞铭儒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铜镜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了战国镜、汉镜和唐镜三个发展高峰期,后随着玻璃的流行而渐行渐退。考古发现最早的铜镜是年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发现的铜镜,其年代为距今年前后。之后历经夏商周至战国时开始盛行。此时的铜镜多为素面,以地纹为主,造型古朴。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生产力水平提高,汉代铜镜制作产生了质的飞跃,在技术层面以及艺术风格上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所制铜镜质地厚重,工艺精良,镜背铭文和图案都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彩。西汉早期铜镜延续战国时期造型特点,图案较为简单朴实;至西汉中晚期,主题纹饰以四分布局方式为主,有铭文出现但较为单一和朴素;到东汉时期,制作工艺更加纯熟,纪年铭文镜和博局镜广泛使用,且镜背中还出现了追求浪漫、崇神信道、期盼羽化登仙的图案,表达出企望福佑庇护的理想诉求;唐代是我国古代铜镜的巅峰,形制更加多样复杂,纹饰也富丽繁缛。汉初流行的铭文带已逐渐消失,为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造发挥和想像空间。
精美的铜镜不仅在内地有所发现,新疆也同样可以见到。年,考古工作者在民丰县尼雅汉晋时期的墓葬里,发现了一枚龙虎纹铜镜。该铜镜出土时置于一锦袋中,镜身为银灰色,直径9.2厘米;镜背纹饰为一龙一虎围绕着钮座嬉戏一圆球,图案生动形象。镜体保存完好,纹饰清晰,镜面光滑,是一件铸造精巧的铜镜。龙、虎是古代中原居民十分喜欢的动物。特别是龙,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兽形集合体,集中了百兽之美,最终成为华夏民族的象征。虎历来被视为勇敢威武的象征,因而古人将龙和虎的形象铸于铜镜之上,更具有威严驱邪的象征意义。这件文物的出土表明,龙这种图案至少在汉代已经由丝绸之路传入西域。
尼雅古墓出土的龙虎纹铜镜
年和年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营盘墓地出土了4件汉代铜镜,包括1件四乳四虺镜和3件铭文镜。其中1件八连弧凹面圈带铭文镜圆形,圆钮,宽平缘。直径8.3厘米。钮座中心向外均匀放射出四变形柿蒂纹(类似蝙蝠形叶纹),叶间各有一汉字铭,仅可看清一“三”字。外区一周细弦纹外为八内向连弧纹圈带,其外有凹面圈带一周。还有1件直行铭文双夔纹镜上可清晰看见“位至三公”四字。营盘墓地出土铜镜上的铭文也是当时汉代社会倾慕高官爵禄,希冀显赫身份地位的真实写照。
八连弧凹面圈带铭文铜镜
到唐代,随着经济繁荣,社会进步,铜镜的制作工艺更加丰富精美。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新疆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博斯坦村发现一座唐宋时期墓葬。墓葬中出土的带有铭文的“上方作竟”龙虎纹镜最为引人瞩目。根据出土器物特征判断,为唐初器物。出土铜镜中有“四神十二生肖”铜镜、纹饰繁复、雕刻精美;又有“上方作竟”铜镜,龙虎文案雕刻精致,并铸“上方作竟佳且好,明而日月世少有,刻治今首悉皆在,长□□二亲矣□”(□为未能识别的字)28个汉字铭文。
“上方作竟”龙纹虎镜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藏品中,有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双鸾衔绶带纹镜。此镜属对鸟镜系列,是唐镜中具有吉祥寓意的题材之一,盛唐和中唐时颇为流行。形制为八出葵花形,主题纹饰为二禽鸟为主,镜背有双鸾,各口衔飘动的五彩绶带而翩翩起舞。鸾是民间一种象征吉祥的飞鸟,又有“天下安宁”的涵义,绶与“寿”同音,象征长寿。
双鸾衔绶带纹镜
新疆古称“西域”,很早以来就有人类文明的足迹。新疆出土的铜镜,映照出昔日这条丝路古道上所发生的历史传奇,也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是古代先民们聪明才智的集中体现,在方寸间体现出工匠们的无限遐想和匠心独运。铜镜不仅是古代社会历史文化面貌的见证,也是人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具体表现,与服饰、化妆品一样演绎出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
来源:新疆是个好地方
本期编辑:马方波
责任编辑:周静
审核:韩益民
投稿邮箱:cjzly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