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殊在宋代是个比较传奇的人物,他是一位僧人,俗名张挥,出家之后唤作“仲殊”。
仲殊的出家经历也比较有趣,他因为早年放浪形骸,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差点被自己的妻子毒死。
之所以没死,是因为没吃多少带有毒物的食品,靠着大量喝蜂蜜才得以解毒。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仲殊特别喜欢食蜜以及一些甜品,也因此有了一个“蜜殊”的雅号。
在其词作当中,有一首名为《西江月》的“咏物词”写得非常有趣
张仲殊笔下的“柿子”:乍看不似人间物
“柿子”作为我国本土植物,受栽培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了。不同于西红柿为蔬菜,柿子是一种水果,也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食品,在张仲殊的笔下却被写得异常有趣。
其在《西江月》词的上阙中如此描写其所见柿子的味道和外貌:
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轻匀绛蜡裹团酥。不比人间甘露。
仲殊在开篇就说,“柿子”的香味比花还要甜美,而它的外表更是呈现出“金中带红”的色泽。
传统中医认为,“井穴”中的阳井是“金”,这里借指颜色。而“沈朱”典故出自汉武帝上林苑中所种植的李树,其中有一个品种就是“沈朱李”,后来就用“沈朱”来指代“李子”。
接下来,仲殊开始说这个“柿子”的口感了。外表光滑油亮,就像裹了一层蜡釉一般,而内里却酥软、滑嫩。
吃过“柿子”的人都知道,相对来说,柿子的外皮比较有韧性,而内部的果肉、浆汁却是非常软糯的。仲殊的这七个字将柿子的特性描写得非常形象。
一个普通的柿子,被张仲殊用非常简单的语言就形容成了流落在人间的“甘露”。
接着上阙的话头,张仲殊又发挥了想象力,将“柿子”的卖相再次拔高。
下阙写道:
神鼎十分火枣,龙盘三寸红珠。清含冰蜜洗云腴。只恐身轻飞去。
张仲殊在下阙用了更为夸张的写法,将这枚柿子比作天上仙家炼出来的仙丹,是被呈放在龙盘上的贡品。甚至自己都担心吃了手中的这枚“柿子”是不是会随时飞天成仙而去。
如果单看这首词,谁能想到所描写的只是一枚普普通通的柿子呢?
这就是仲殊词作的有趣之处了,他几乎是以一种玩笑、游戏的态度来填词,其所留存下来的词作也多是延续了一贯的风格,即使是“艳曲”也写得比较好玩。
仲殊词:真正的游戏人间之作
张仲殊本来是有一部叫做《宝月集》的词集的,因为他出家之后曾经寓居在苏州的承天寺和杭州的宝月寺,但很可惜的是,这个集子失传了。
目前流传的张仲殊词是后人整理的残本,外加一些散见于其他古籍中的诗词和残句。
虽然作品流传不多,但很多人都对仲殊有着极高的评价。
杨慎在《词品》当中曾经说:
宋人小词,僧徒惟二人最佳,觉范之作类山谷,仲殊之作似花间。祖可、如晦俱不及也。
山谷就是黄庭坚,而花间指的是晚唐西蜀地区的花间词派,比较接近温庭筠的风格。
而张仲殊早年流连秦楼楚馆,遭到其妻子的“谋杀”。经此一变,性格非但没有收敛,反倒愈发看开世事。虽身处佛门,但行事作风和未出家前并没有太大不同。
所以,张仲殊的词作中有很多“艳曲”,写得比较俏皮。
比如说他由在月夜中捡到的一支小钗钿,进而联想到一位佳人被锁深闺,年华虚负。这样美好的人和事为何如此呢?他用调侃的语气说:
只恐被东风,偷得馀香,分付闲花草。
张仲殊流传下来的词作里,也有很多写比较开阔场景的,甚至苏轼曾经说他“胸中无一毫发事”。
所以,这位游戏红尘的仲殊僧人也可以算作和苏东坡是一路人,在词作上有时候也比较喜欢抒发一些豪壮的情绪。
事实上,二人也确实是好友,并且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吃蜜糖。
虽然后世很多人对于张仲殊的一些气格豪壮的词多有好评,但这些词作仔细分析来看,其内容的丰厚程度是不足的,并没有如苏辛等人“言之有物”。
比如其《金蕉叶》词中的“六朝遗恨连江表。都分付、倚楼吟啸。”再比如其《定风波》里“山色入江流不尽,古今一梦莫思量”。读起来气格宏大,但实际上多是胸臆抒发,并没有多少实质内容在其中。
由此可见,张仲殊的“豪放”词作多是通过意境营造的手法来进行的,并不是内容上的真豪放。
而其写“瓮城”的《定风波》词,“渌水画桥沽酒市,清江晚渡落花风。千古夕阳红”一语,没有刻意追求格调,倒显得更为舒畅一些。
张仲殊写得最好的大概是那些带有生活场景的词作了,画面感极强。但后世词家对此反倒显得不那么热衷,这也许是用“诗”的眼光看“词”的功用所造成的,忽视了“词”游戏的性质。
比如他用《定风波》词来写绿杨村中拜访苏学士的场景:
南徐好,桥下绿杨村。两榭风流称郡守,二苏家世作州民。文彩动星辰。书万卷,今日富儿孙。三径客来消永昼,百壶酒尽过芳春。江月伴开尊。
里面有很多见面的客套话,也透露着好友相逢时的调侃和随意,使得生活气息浓厚,更显得仲殊的“天真可爱”。
由此可见,张仲殊填词的目的实际上并不是像很多正统词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