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期玉器河北石家庄平山中山国玉器

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对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三汲乡的中山灵寿古城遗址、中山王陵以及百余座平民墓进行多次考古发掘,累计出土玉器余件,仅龙形玉饰就超过件。这些玉器玉质莹润、造型生动,工艺细腻,数量众多,在已发掘的战国墓中极为罕见。

年平山三汲乡中山国1号墓出土的透雕夔龙玉佩,黄玉质,表面呈栗黄色,局部有白斑。长23.6厘米,宽11.4厘米,是战国中山国王族墓葬中出土最大的龙形玉佩。

整体为挺身回首的夔龙形,龙头较小,短角前曲,枣核形眼,上吻圆长,龙身蜷曲,两侧饰有足和卷毛,卷尾下垂。两面浮雕谷纹,内外缘有凸起的轮廓线。上部中有一系孔。龙的形体巨大,造型富有神采,动感十足,是战国时期龙形玉佩的佳作。

年平山三汲乡中山国1号墓出土的透雕三龙玉佩,黄玉质,半透明。直径6.4厘米,体扁圆,镂雕而成。两面纹饰相同。中央一环,内外边缘雕琢突弦纹。轮廓周线。表面刻细密的约索纹。环外雕镂三条姿态相同的龙,皆作顺时针方向爬行状,颇富动态感。龙独角,圆眼,回首,张口,屈身翘尾,前后足作蜷曲状。躯体表面雕琢有鳞甲纹和云纹,此佩制作工艺的难度颇大,雕镂琢磨极精,堪称战国玉器一绝。

年平山三汲乡中山国1号墓出土的墨书四龙玉佩,青玉质,半透明,表面有光泽。长6.2厘米,宽3.4厘米。两条弧形龙从身体中部斜相交叉,龙尾上卷,与龙下颚部相连。龙均为独角,张口,龙体外缘有阴刻的单线纹。两龙背部上交形成一系孔,下部近尾处有首尾倒置的两条小龙相连,小龙尾端与两条大龙尾端相连。小龙头上有角,尖嘴,龙体表面装饰鳞纹。该玉佩是中山王陵22件表面有墨书文字的玉器之一,极具研究价值。

年平山三汲乡中山国1号墓出土的蟠龙椭圆形出廓玉璧,黄玉质,栗黄色,半透明,有光泽。长8.9厘米,宽4.3厘米,呈椭圆形。内外缘琢出弦纹周线,璧面琢出疏朗的卧蚕纹。透雕蟠龙附立于璧的左右。龙首朝上,独角,闭口,身向下盘曲,下端一分为二:其一身向上顺时针方向旋转,尖尾回环,中钻一穿;另一身躯向左下方回环,然后自一穿孔中钻出。龙身分歧处另钻一孔。玉壁左侧的蟠龙纹与上述的形象一致,但其布局对称,方向相反。此器形似螃蟹。在发掘品或传世品中,颇为罕见。

年平山三汲乡中山国1号墓出土的双凤出廓玉璧,青玉质,透明度较强,质地温润,有铜绿色浸斑,右侧凤鸟尾部呈棕褐色。长7.6厘米,宽5厘米,厚0.35厘米。周边琢有单阴线周线,肉面雕琢疏朗的卧蚕纹。左右透雕相背而立的双凤,凤冠修长,与璧边相连。凤首外向,尖喙连胸。凤身作S状的弯曲,细颈挺胸,翼尖向后,上卷。一足前伸,尾翎的末端与璧的边缘连接。

年平山七汲村中山国1号墓出土的双龙首玉玦,青玉质,受沁呈黄褐色,局部有黑斑,半透明。直径3.9厘米,边宽1.3厘米,厚0.3厘米,呈环形,有缺口。缺口的两端雕作龙首形,扁圆眼睛,独角,张口。内外周边雕出阴线纹轮廓线。玦的表面雕琢卧蚕纹。背部钻一孔,以便系佩于耳部。

年平山七汲村中山国5号墓出土的龙首玉带钩,青玉质,灰绿色,半透明,玉质细腻,光泽凝润。长17.2厘米,宽2.3厘米,厚1.1厘米,体呈弧形。钩首为龙头、钩尾雕虎头纹。钩身正面雕琢凹凸相间的6个方格,凸起处饰卷叶纹,凹陷处雕桃形叶纹、交叉云头纹和卷叶纹等。背面纹饰以三组含苞的芙蓉花为主,钩钮处有柿蒂纹。该器不仅玉质极佳,雕琢技巧也十分高超,钩部螭首生动自然,周身花纹细如毫丝,是玉带钩中的珍品,也是战国琢玉工艺的代表作之一。

年平山三汲乡中山国3号墓出土的四凤玉佩,白玉质,有受沁黄褐色斑,玉质细腻,体态柔美。长5.8厘米,宽2.5厘米。上部两凤相对,两喙相连,振翅伸尾,双爪蹬在一璜形架上,架的两端各附一凤,凤首向上抵于上面的凤尾,双爪蹬在上面凤的后半身,凤尾向下微翘。

年平山三汲乡中山国1号墓出土的虎形玉佩,青玉质,受沁呈黄褐色,表面有黑斑,有光泽。长4.8厘米,宽1.1厘米,体扁平。虎张口圆目,屈身卷尾,作伏卧状。虎身雕琢编索纹边线,并以阴刻细线和隐起的蟠虺纹雕饰虎身斑纹。虎的口、须、耳、足、尾皆镂雕成齿脊状。虎背及尾部各钻一孔,用于佩系。

年平山三汲乡中山国1号墓出土的双虎玉佩,黄玉质,局部受沁呈灰色。长8.2厘米,宽3.7厘米,厚0.25厘米。双虎连体,近似璜珩形。中部凸起,腹部下侧有一系孔,虎耳前勾,椭圆形眼,厚吻。虎身下曲,头上勾,身之上下各有一勾形足。一面浮雕边棱、体表满雕蚕纹和丝纹,另一面勾有线稿草样,但未经雕刻。

年平山三汲乡中山国1号墓出土的蛙形小玉兽,共17件,长1.9厘米~2.1厘米,宽1.3厘米~1.6厘米,高1.1厘米~1.2厘米,小兽头部较扁,鼻和眉横竖相接,鼻子较宽,眼睛细长。身体象蛙,但有尾,上曲的尾巴紧贴臀部,按形状可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有8件,玉色较匀净,雕琢较精细,形体挺拔,头颈稍长,四肢着地。另一种有9件,玉色黑白相杂,体形较胖,下垂的腹部与足部相平。小兽昂首蹲伏,憨态可掬,十分生动。

年平山三汲乡中山国3号墓出土的玉人,女性高3.2厘米~4厘米,男童高2.5厘米,为随葬人俑,呈片状,有白玉、墨玉、黄玉和青玉等多种质地。有儿童、青年女性、中山妇女几种形象,男童头顶梳单髻,身穿窄袖方格纹袍,袖手而立。女佣头梳牛角双髻,身着圆领窄袖对襟衫,身穿方格长筒裙,圈手而立。与当时中原女性的服饰迥然不同,是典型的战国时期中山国鲜虞民族造型,反映出中山国人特有的民族风情与文化气息。据考古学家分析,它极有可能是人殉的替代品,象征着死者生前的妾、舞女及佣人等。中山国6号墓也有玉人出土。

年平山七汲村中山国1号墓出土蚕纹玉璜,白玉质,有小片茶褐色浸斑,质地温润,半透明,疑为和田籽玉。高1.6厘米,长5.4厘米,厚0.3厘米,器形约当璧面的三分之一强。上下边缘多齿脊、左右两端边各有齿脊二。器表雕琢隐起的蟠虺纹。两端各钻一孔,以供穿系。表面琢磨光洁,工艺极精。

战国中山国虽然是战国时期中原唯一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其玉器既蕴含着中原文化严谨平和的礼仪风范,又保留着战国中山国游牧民族独特的审美需求和艺术特色,为研究战国中山国的历史和我国古代玉器发展史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