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剑中国刀剑中月牙格的演变

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中国刀剑中“月牙格”的演变

龚剑

唐朝立国后,兵器形制既延续了北周、隋的形制,又开始吸收西域风格,形成了唐朝刀剑独特的审美意趣。敦煌壁画中出现了一种新型剑格,呈“八”字型,此种剑格逐渐发展和演变,对两宋、蒙古、西藏剑格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明清逐渐演变成近人熟知的睚眦格形式。

一、唐朝的剑格

南北朝时期,剑已经退出战阵交锋,军中佩刀都是直刀,刃体形制延续两汉造型,无刀格。南北朝剑至今形式不甚明确。北周上柱国李贤墓出土的环首横刀,刀柄入鞘室,提挂为附耳式样,此种式样是萨珊风格东传后为中原地区吸收形成了北周佩刀形式。

隋唐时期刀剑开始出现刀格,隋刀格以大都会博物馆藏洛阳隋横刀为代表(图1),此类格国内收藏家亦有收藏。此种类型的格一直延续至晚唐,敦煌壁画中也有体现,敦煌莫高窟窟前室西壁就绘制有一只唐剑(图2),其格形式与大都会隋刀格完全一致。

图1大都会隋刀

图2敦煌窟唐刀格

唐刀大量出现刀格应该是武周之后出现,因为唐刀在这个阶段开始出现无环圭首造型,此类刀多使用菱形刀格,武周时期太原焦化厂墓室壁画清晰的展示了此类刀的形制(图3),此种剑格形式除了在壁画中出现,在唐陵石翁仲中也有所体现,早期唐陵武士都是持长环首仪刀,并无刀剑格,中唐之后,唐陵石翁仲手中的仪刀开始出现格,格分为两种,一种为菱形,一种为中段较平,两端出云首型,唐肃宗建陵石翁仲中的剑格就是典型代表(图4)。

图3山西焦化武周

图4唐建陵唐刀

初唐至中唐期阶段,唐朝刀剑风格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随着唐朝国力的强盛和对西域有效控制后才出现的,唐朝开始大量吸收西域风格。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唐横刀刀首有环首、圭首两种;格为菱形;鞘提挂为附耳型、双鞘束型两种;鞘尾为弧底长套筒型。菱形格首先出现在粟特、突厥系刀剑中,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阿尔卡特突厥石人中就佩戴此种格的刀剑(图5),在同时期活跃于西域的粟特人刀剑中也都出现菱形格,俄罗斯埃尔米塔日博物馆保存的粟特武士银盘中有较为清晰的表现(图6)。唐朝吸收此种形式格,大量用于横刀,此种风格对辽、日本刀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日本正仓院保存的“金银钿装唐大刀”就完全显示此种格唐朝本土化后的造型(图7),日本平安时期的唐锷就是在此种格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图5新疆阿尔卡特墓出土突厥石人

图6俄罗斯冬宫博物馆粟特武士

图7金银钿装剑格

除了菱形格外,在唐朝还出现了一种八字形格,此类格在敦煌壁画、绢画中大量出现,年代从中唐开始,贯穿至晚唐。五代时期此种形式的格开始流行于整个中原地区,并产生演化。

中唐时期敦煌窟“各国王子举哀图”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入灭的时候,西域各国王子以“割耳剺面”、“刺心剖腹”的形式表现对释迦摩尼的哀悼,其场景非常独特。“割耳剺面”、“刺心剖腹”是东汉至隋唐期间,出现在中亚、西域和中国北部诸民族的一种丧葬习俗,日本美秀博物馆藏北朝粟特人石榻围屏、片治肯特二号遗址正厅南壁的大型壁画中的“哀悼图”描绘了六名粟特人和五位突厥人,在停放死者的仪式场所进行“割耳剺面”的场景,说明粟特人、突厥人丧葬习俗中存在着“割耳剺面”的行为,国内学界已有准确的研究成果。敦煌窟开凿于吐蕃统治晚期的前段,大约在公元-年,西夏时期进行过重修。“各国王子举哀图”中右下角有一王子,持剑刺胸,其剑格为八字形(图8),两翼较直,中段有尖凸。壁画的左侧,一王子背对画面,缠头,腰侧悬挂佩剑,剑柄较为模糊,但是能清晰的看出其剑格为清晰的八字格,两翼较直,中段无尖凸,鞘室有金属包边。敦煌窟是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于十世纪中期所建的功德窟,五代时期修建,宋代重修部分壁画。其主室的东壁、南坡说法图中的武士所持长剑,皆是八字格(图9、10),格两翼较直。

图8国王举哀图

图9敦煌莫高窟窟主室南坡

图10敦煌莫高窟窟主室南坡

现存于大英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原藏经洞唐绢画中绘制了大量十一面观音、天王造像。大英博物馆藏十一面观音像的年代为公元-年(图11),吉美博物馆藏天王像馆藏方未给出年代,但是从图像构图来分析应该不晚于五代(图12),吉美博物馆EO敦煌绘画组图中,辩财天手持长剑,剑格略呈新月形,剑首为环(图13)。这批敦煌绢画、绘本中的观音和天王手持的长剑都是直翼八字格。

图11千手观音剑

图12

图13法国吉美EO

至此,唐朝刀剑的两种格的形式都已经发展成熟,具有突厥、粟特风格的菱形剑格在武周时期开始大量出现,至晚唐逐渐消失,此种充满西域风格的格,在已知的资料中多是刀格,较少是剑格。此种形式的格并未在后世的中原地区得以发展,而是随着唐王朝的毁灭,退出了中原武备形制。

中唐时期敦煌壁画、绢画中出现的八字型格,似乎也以一种异于中原风格的新形式突然出现,并且立刻成为了晚唐时期剑格的主流,此剑格在敦煌系列图像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此种剑的剑首形制多为环首。较为遗憾的是,国内文博界尚无此类风格的唐刀或者剑出土。随着中国武备民间收藏的发展,此类八字格唐剑逐渐浮出浮出水面,笔者和其他收藏家都收藏有此类剑。

笔者收藏的直翼八字格剑与敦煌壁画、绢画中所绘制的剑形完全一致(图14),此剑根部刃宽4厘米左右,至剑尖宽度2.5厘米,刃体由根至剑尖收分较快,后期的中国剑由根至尖的收分则较缓,宋剑刃则显现的较为宽厚,至剑尖收分没有那么明显。剑格两翼较直,顶部稍微有放大,佩表一侧(剑佩腰侧,朝外一侧称为佩表)起脊线,佩里侧则是平面,剑茎类似汉剑,制作工艺非常规范。此剑应该就是典型晚唐时期出现于壁画、绢画中的出现的新型八字格唐剑。

图14八字格唐剑

二、中古时期的发展

八字型刀剑格并未随着唐朝的灭亡而消失,反而在中原地区得以广泛的传播。中原地区唐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八字型格也逐渐出现了演化的式样,两翼逐渐弯曲,整体开始呈现月牙形,部分月牙格中段会出尖。

陕西宝鸡秦王李茂贞陵,神道上石像生15组34尊,其中武士手中所持长剑为如意环首,剑格为月牙型格(图15)。李茂贞陵建于公元年,李茂贞因护驾唐僖宗受封为凤翔陇右节度使,唐朝灭亡后,李茂贞未向后梁称臣,沿用唐哀帝的天佑年号,后受后唐封为秦王。五代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的钦陵墓门左右武士所持长剑同样是月牙型剑格(图16),秦王陵、钦陵的月牙格中间都有尖凸。五代王处直墓墓门中的青龙武士手中的长剑也是月牙格形式,只是未在中段出尖凸(图17)。

图15秦王李茂贞石翁仲

图16南唐李昪

图17王处直

北宋的石翁仲、绘画和中有较多线索可以一窥宋剑剑格的造型。宋神宗永裕陵石翁仲所持长剑为如意环首,如意头底部卷曲之上雕刻装饰花结,手绳穿过剑环套于左手,剑格边缘微曲,中段出尖凸。(图18)北宋武宗元绘制的《朝元仙仗图》中,右侧威剑神王所持法剑格为新月形,剑首为如意环型,其左侧破邪力士所持长剑也明显为如意环首,两天王剑格中未出现尖凸。(图19)。至南宋此种剑格仍旧出现在绘画中,《中兴四将》图中可见韩世忠和岳飞的侍从都佩剑,剑首如意型,剑格为八字格和新月形,鞘室为金属包边结构,鞘口至下提梁环装饰金属压片,压片两头錾刻如意纹,下提梁环至鞘尾,中段有金属錾刻卷曲纹样装饰压片,鞘尾底部有金属管状鞘尾,双环提挂悬于腰间(图20、21)。现存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ClevelandMuseumofArt)《道子墨宝》图册是一套道教壁画题材的纸本水墨白描画稿,原无题,托名唐代画圣吴道子作,应绘制于宋代。此套图册在二十世纪初流出中国,其内容分为诸神朝谒图、地狱变相图、搜山图三部分。其中搜山图中二郎神和其裨将手中的长剑,一种为八字格,一种为月牙格(图22)。

图18宋神宗永裕陵

图19朝元仙仗图

图20中兴四将(1)

图21中兴四将(2)

图22道子墨宝

现有的这些绘画、石翁仲资料,显示出八字格和月牙格广泛存在五代、两宋期间,说明现实中的宋军应大量装备此种刀剑格。笔者和收藏家铁锤、蓝定先生都收藏有宋剑、宋刀实物。笔者的宋剑出自南京(图23),剑刃宽厚,整体与《武经总要》记载的“厚脊短身剑,军颇便其用”一致①,此剑格为典型月牙型格,只是中段未出尖凸,柄束和剑格为独立零件。铁锤先生收藏的北宋剑格出自江西,剑格为铜质,柄束和月牙格为一整体,柄束上端有旋纹,剑格錾刻铭文“宣和乙巳”(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年)(图24),是目前已知唯一錾刻北宋年款铭文剑格,与《武经总要》载“剑饰有银、鍮石、铜素之品”相吻合②。蓝定先生藏的宋剑出自杭州,剑格呈窄月牙型,两翼较细,格错金螺旋纹,级别非常高(图25)。同时期的西夏剑也使用八字格形式,西夏剑在宋朝颇有美誉,宋宫廷收藏有西夏剑,《宋史》载“钦宗解所佩夏国宝剑以赐(王伦)”③,国内目前出土的西夏剑以西夏王陵出土为代表,其剑格为一圆盘形。其实西夏剑中剑格形式并非只有圆盘形,年甘肃武威西郊林场西夏M2墓墓门彩绘武士手中长剑为典型八字格形式(图26)。

图23宋剑2

图24宣和宋剑格

图25

图26西夏

笔者发现,目前已知的宋时期月牙格,无论是石翁仲还是实物都出现黄河以南地区为主,最北仅在河北,西北地区以西夏控制区域为主,说明月牙型剑格分布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宋、南宋、西夏实际控制区域。说明中原地区对唐朝的八字格继承,并逐渐有演绎变化,在两宋时期直翼八字格和月牙格共存,笔者收藏的一只宋刀也使用月牙格,说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刀剑都是使用此种形式的格。至南宋,宋刀逐渐不再使用月牙格,而是使用桃形格为主,此种格成为剑的专用形制。此种剑格形式未对辽、金兵器产生影响,辽、金系兵器总体更偏北亚游牧风格。

此种月牙格形式除了在中原地区得以保留,在西藏地区也得以存续,笔者收藏的两只藏刀也基本完整保存了宋剑制风格(图27、28),其剑首保存了唐、辽时期圭首造型,而剑格则是新月形。西藏地区的此类风格剑制有两种传入可能,一种可能性是直接传承于晚唐形制,另一种可能性则有可能是蒙元时期的传入。由于西藏地区缺乏同类考古证据,现有的实物尚不能完全厘清其传播途径,笔者倾向是蒙元时期带入。

图27藏刀2

图28藏刀1

三、元明清时期的延续

蒙古势力崛起后,开始二十余年的灭金战争,公元年,蒙古军联合南宋军攻蔡州,金亡。年忽必烈即汗位,大蒙古汗国于公元年开始攻宋,公元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公元年宋亡。

蒙古人在南下的过程中,刀、剑格形式也吸收的中原的月牙格形式。铁锤先生收藏的一只宋元交替时期的月牙格明显出现了新的演化形式(图29),原有尖凸的位置出现了神兽纹样,此剑格是纯月牙剑格向睚眦剑格转变的重要例证。元代剑延续宋制月牙格在山西地区水陆画中也得以表现,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中就有元代月牙格剑形象(图30)。北京居庸关云台中的元代南方增长天王手中的长剑是月牙格的演化(图31)。元代剑实物中也使用一种较为简单的月牙格形式,铁锤先生藏有此类藏品,此类月牙格是在原有的形制上进行了简化,形成了新的月牙格风格。

图29

图30永乐宫元剑

图31

元朝之后,月牙格逐渐失去了主流位置,出现了三种主要的演化形式,第一种随着剑格神兽的凸显,神兽在明清时期越来越具象,神兽逐渐演化成睚眦,形成龙泉剑睚眦格的起源,其文化源头就是继承了铁锤先生保存的神兽格。第二种是月牙格两翼演化出独立龙形,至明末中国南方地区剑还有此类风格遗存,此风格也传播至中亚地区。明末清初,明宫廷册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的时候御赐一只剑,现存于沈阳故宫博物院,其剑首为整体柿蒂纹形,錾刻天官赐福纹饰,剑格两翼演化成朝刃体弯曲的两个龙首(图32)。第三种是月牙格中部逐渐变宽,尖凸位置演化成如意纹,在元明时期水路画中表现最多,铁锤先生收藏有此类风格剑格(图33)。明代的大云芝剑格也可视作八字格或月牙格的异化。至清代睚眦格成为剑格的主流,这个时期剑格两翼朝向也发生了变化,细心观察可见睚眦格无论左右两翼或上或下(图34、35),其意趣都是对八字格和新月格的延续。

图32

图33

图34清剑格

图35清剑格

四、周边文明的传承

中国在十八世纪之前,一直是亚洲地区文化的核心,中国的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样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文化上,军事上也存在影响的痕迹。蒙元时期此种风格传播至中亚地区,在纽约大度会博物馆保存的一个14-15世纪帖木儿王朝玉剑格(02.18.)(图36),其总体造型为新月形,其格两翼顶端镂空雕刻龙纹,其龙纹造型完全来自蒙元风格,帖木儿王朝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其文化基因中仍旧具有相当的蒙古风格。笔者认为此种剑格形式应该蒙古西征或伊尔汗国仍旧作为大元属国身份的时期,将这种风格剑挡也传入中亚地区。月牙格在日本剑上也能找到遗存的痕迹,八坂神社在十七世纪制造供奉神剑,其兜金就是唐制圭首的延续,而剑格是新月剑格的变形(图37),与铁锤先生的藏品风格非常接近。朝鲜现存的三寅剑的剑格为荷叶型,其实也是新月格的一种演变(图38)。越南剑剑格也忠实保存了清代龙泉剑的风格(图39)。

图36帖木儿王朝

图37日本八坂神社

图38三寅剑

图39越南剑

五、小结

自中唐开始,直翼八字型剑格出现,八字格逐渐演化出月牙型格,五代、北宋时期最盛,刀剑皆用此种形式格,南宋开始逐渐式微,此格逐渐成为剑专用,元时期此种格依旧保持宋制,元末明初剑格中部开始出现神兽,逐渐演化成睚眦,明时期其形制逐渐开始发展,剑格两翼出现各种变化。元明时期,此种类型剑格也向周边传播,中亚、日本、越南都有保留。至清朝,睚眦剑格成为中国剑的主流,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月牙型剑格彻底失去了进化的空间。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虽历经磨难,但是文明的密码悄悄隐藏在了遗存的古籍、壁画、塑像、器物之中,如同散乱的珍珠。这些文明的密码一直是中华文明考证的核心,历经千百年的光阴,在时间的轴线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笔者通过对壁画、雕塑、遗存实物抽丝剥茧分析,将珍珠梳理串连,月牙型剑格的演变梳理清晰,令世人感知盛唐的文明在千年来一直不曾消亡,只是用另一种形式在传递。感谢铁锤先生、蓝定先生提供藏品资料

参考资料

①《武经总要》曾公亮前集卷十三

②《宋史》卷三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王伦

龚剑,网名不戒,毕业院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系。年开始常年深入藏区收集各地区的藏刀、长矛、盔甲、火绳枪等,历史十余年确定了藏武备研究方向及理论框架,正撰写《藏武备》。近年从事古法刀剑复制和传统金工技艺研究工作。

《藏族长矛的传承》年《轻兵器》《戚家刀收藏与辨识》年《收藏界》

《唐刀—大唐不灭的传说》年《兵工科技》

《藏兵天下》年《收藏界》

《藏族土司佩刀考》年《时间艺术》《雪域藏刀》年《收藏界》《藏密金刚杵的源流与鉴藏》年《收藏》《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年《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专题报告《寻刀记》CCTV7军事频道年拍摄《我从汉朝来》CCTV9记录频道纪录片年拍摄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本文刊登于《收藏》杂志年03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