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同台,展示千年文都典范城市风采

本文转自:南京日报

二百件文物精品亮相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四十周年展

国宝同台,展示“千年文都典范城市”风采

  “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六朝瓦当、东晋琉璃、新石器时代“南京人”塑像……“千年文都典范城市——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四十周年展”正在南京市博物馆展出,件文物精品令观众大开眼界。今年是南京被列入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四十周年,这场展览精彩讲述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故事。

  两件国宝首次同台——

  “梅瓶”与“盘口壶”

  留名中国瓷器史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两件国宝的首次同台亮相。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岳涌告诉记者,“我们馆一共有两件被列入禁止出国(境)文物,一件是‘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另外一件是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这两件国宝级的文物是第一次在展览里同时出现。”

  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出土于将军山的明代黔宁王沐英墓。自上世纪50年代出土以来,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一直是市博的镇馆之宝,也是足以留名中国陶瓷艺术史的一件杰作。

  梅瓶最早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元、明之际,是我国古代一种盛酒用具,因其口部小巧只能插入梅枝而得名。市博珍藏的这件梅瓶高44.1厘米,肩部绘有珊瑚、灵芝和缠枝莲花等吉祥纹饰,下部为卷草纹和宝莲纹,瓷器腹部则以较大篇幅描绘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故事。

  据介绍,这件梅瓶的绝妙之处,在于成功地将水墨画技法运用到瓷器绘画当中。工匠用苏泥勃青釉料为墨,以白瓷胎为底,凭借娴熟的勾、皴、点、染的笔法,在干涩的瓷胎上尽情挥洒,巧妙地运用了青花所特有的清冷意境来表现月光如水的夜晚,浓淡晕染相宜,纹饰主次分明。作者的构思布局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把故事中三个不同空间的人物,用连环画的结构展现出来。画面中,萧何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韩信急于负气出走的灰心落寞,艄公不急不慢、悠闲自得,这些心态细节,均在艺人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腻传神。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博物馆收藏的各地传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只有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另有多件。在此之中,绘有人物故事图案的少之又少,因此世界上许多大型博物馆都将元青花作为艺术珍品收藏。

  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来自多年前(三国·吴)的南京,仙草绰约、云气升腾,羽人持节而立,神情恭敬。壶盖处,人首鸟身的“神禽”两两相对,围着一株仙草翩然起舞。一只鸾鸟立于顶端,回首衔一近似方形的器物,器物内有刻纹。在晾干成型的瓷胎上作画,再罩上一层透明的釉,然后入窑经℃左右的高温,一次性烧制而成。这是青瓷的涅槃,也是“釉下彩”的新生。后世的青花、釉里红都属于釉下彩瓷器这一门类。

  岳涌告诉记者,年,它在南京市雨花台区长岗村出土的时候,震惊了学术界。因为当时普遍认为,像这样用釉下彩绘美化瓷器的方法开始于唐代中晚期的长沙窑,它的出现将釉下彩工艺提前了约年,中国瓷器史因此被改写。

  四版保护规划引领——

  0多年前的“老南京”是首批重要发现

  从“千年文都典范城市——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四十周年展”中可以清晰看到,版、版、2版及版四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变化、深化、发展。

  年,南京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从发挥南京山、水、城、林交融一体及气度恢宏的特色出发,综合考虑城市的环境风貌、城市布局、建筑风格和文物古迹四个方面,划出若干片自然风景和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重点保护区,开创我国名城系统保护之先河。年、2年、年,南京先后三次对规划进行修订,增加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地段和地下遗存控制区”“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将规划主要内容转化为城市政策和法律条文”等众多内容,使整体规划持续得到深化和完善。

  在保护规划的引领下,南京市成立文物古迹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成普查队伍。并于上世纪80年代普查发现余处文物保护单位和控制单位,0余件零散文物,发现的代表性的遗址有南京市浦口区营盘山古文化遗址等。

  营盘山遗址总面积10万余平方米,此次发掘面积平方米,共清理出31座排列有序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各类文物余件。这些器物的种类、形制、纹饰等具有区域性的文化特点和风格,有助于了解五千年前南京地区的社会结构、物质生产、思想意识与文化交流等,对研究与重构长江下游地区早期文明有着重要意义。

  营盘山遗址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首批重要发现。此次展出的营盘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晚期陶塑人面像,高9.8厘米,面部轮廓近似长方形,前额宽平,眼睛深凹,狭长微弯曲,眼眶粗大,鼻梁高挺,鼻翼宽厚。耳郭宽厚、嘴巴微张,厚唇,下颌明显向外延伸呈梯形。整个五官比例得当,面部表情夸张但不失威严,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在这张面孔上,能隐约看出0多年前“老南京”的影子,也是迄今为止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陶塑人面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金陵先祖”。

  伴随着版、版、2版及版四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修订实施,经过考古工作者不断探索、发现和研究,一大批国宝级文物相继重见天日。岳涌表示,上世纪80年代的营盘山古文化遗址、长岗村六朝墓葬,年的仙鹤观高氏家族墓,0年后六朝建康都城抢救性考古,以及近十多年来发现的大报恩寺遗址、东吴名将丁奉墓群等,可以说,伴随着每一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考古发掘研究工作都有重大成果。

  一批文物精品亮相——

  魏晋时期建康城就有来自罗马的玻璃杯

  “千年文都典范城市——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四十周年展”还以40年来重要地下考古发掘成果的获得为故事线,展出一批文物精品。

  在本次展览中,两只淡黄绿色的东晋罗马玻璃杯,讲述了1多年前关于罗马城与建康城的传奇故事。魏晋时期,人们将外域进口的玻璃器视为宝物,是上层社会显示身份的珍宝。西晋诗人潘尼在《琉璃碗赋》中特别赞赏了玻璃清澈透明,而且明确指出:“览方贡之彼珍,玮兹碗之独奇,济流沙之绝险,葱岭之峻危,其由来也阻远……”准确地描述了外域玻璃穿越了丝绸之路才来到中国。

  此次展出的南京象山7号王氏家族墓出土的玻璃杯,是典型的罗马帝国3—4世纪的产品。玻璃杯晶莹透明,稍泛黄绿色,制造工艺采用了有模吹制成型,器型规整;冷加工磨琢出腹部的7个大纵椭圆形花瓣,为玻璃器中的精品。

  这件玻璃器皿的主人也是当时身份显赫的人物。南京象山是琅琊(今山东临沂市北)王氏的一支——尚书左仆射王彬的家族墓地所在。琅琊王氏从西晋太保王祥以来,直到梁陈之世都是上层统治集团中的主要豪族。

  由此可见,六朝时期的南京,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朝文明,与当时的罗马一起被誉为“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中心”。凭借有通海的大江之利,南京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国际大商埠。

  玉带钩、玉心形佩、柿蒂纹玉饰件……一件件玉佩饰物精美绝伦,让不少观众移不开视线。年,南京市博物馆在栖霞区仙鹤观发掘3座保存完整的东晋砖室墓,其中2号墓为侍中广陵高崧夫妇合葬墓,相邻两座砖室墓推断为其父高悝、其子高耆墓。出土的随葬品种类丰富而精美,以成组成套的玉佩饰、玉剑具和各类金饰品占多数。高氏家族墓首次完整展露了东晋时期朝服葬,出土的整套玉佩饰、玉剑具为研究六朝时期用玉制度、制玉工艺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资料。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   

  本版图片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董家训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