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刘门村昔日煤窝窝,几年之间由富

9月12日,站在禹州市磨街乡刘门村村部门口,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亮自豪地说:“你们看,眼前这几个山坡上种的都是柿子树。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红彤彤的柿子,那景色好看着哩!”

记者顺着李海亮手指的方向望去,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柿子树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山上的柿子树,就是俺村的‘金疙瘩’。”李海亮说,“跟其他村不一样,俺村富过也穷过,现在算是刚走上振兴的道路。”

刘门村以前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煤窝窝”,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十几口矿井。当时,村民大部分在矿上上班,拿着稳定的工资,收入比普通农民高很多。刘门村是十里八乡都羡慕的富裕村。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小型煤矿逐渐停业。年,刘门村所有的矿井全部关停。

习惯了靠资源吃饭的刘门村,像一台在高速运转中突然失速的机器,一下子失去了动力。当时,很多村民对未来茫然无措。

转型的阵痛随之而来。常年开采煤炭,使刘门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山林植被被破坏,地下水水位下降,耕地资源进一步枯竭。另外,习惯上班挣钱的村民不愿种地,也不想外出打工。因此,刘门村很快由富转贫,成了全市53个省定贫困村之一。

紧盯柿子树,勇摘贫困帽

村民茫然无措,村“两委”不能束手无策。不转型就是等死,转型才有振兴的希望。

早在年退耕还林时,刘门村“两委”就发动全村在退耕还林的亩荒山上种植了柿子树。年,柿子树挂果,但是由于他们当时选择的黄金柿含水量较大,做出的柿饼和柿子醋品质不佳。

年之后,刘门村的经济每况愈下。为了找到出路,村“两委”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全体党员干部经过认真研究、讨论,认为村子有种植柿子树的历史,应该在柿子树上做文章。说干就干,刘门村“两委”成员四处打听、求教,最终选中了陕西富平尖柿。李海亮介绍,陕西富平的柿饼因为甜度高、营养丰富,在全国非常出名。

第二次试种,刘门村“两委”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由大规模种植转为小规模试种,设立了30亩试验田。第二次试种因为缺乏技术也以失败告终。

连续失败两次,给刘门村“两委”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但是,陕西富平柿饼良好的经济效益,让刘门村“两委”坚信,刘门村只要引种成功,就一定能走出困境。凭借不认输、不服输的劲头,以及认定目标坚持到底的勇气,刘门村“两委”决定继续试种陕西富平尖柿。

为了补齐缺乏柿子种植技术的短板,年,刘门村从许昌市邀请林业专家毕巧玲进行指导。毕巧玲深入研究了刘门村和陕西富平的土壤、气候、海拔,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种植技术,并且手把手教给刘门村的村民。

年,刘门村试种的陕西富平尖柿成功挂果。经过检测,其收获的柿子在甜度和营养成分方面达到了要求。当年,多公斤柿子做成的柿饼销售一空。年,刘门村的尖柿产量为几万公斤,带动了名贫困人员就业。贫困户依托柿子产业收入36万元。当年,建档立卡贫困户88户人脱贫,刘门村成功脱贫摘帽。

做好“柿文章”,5年荒山变“金山”

种尖柿、做柿饼带来的收益,让刘门村的村民尝到了甜头,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刘门村“两委”看准时机、趁热打铁,年以来先后成立了“绿航”“三阳”“众颖”等5个农业合作社和禹州市柿柿如意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村民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加入合作社或公司。刘门村开始探索建立“公司+基地+贫困户”的带贫模式。目前,刘门村已种植尖柿、黑柿、山柿等10个品种,开发出烘柿、柿饼、柿子醋等产品,建设了柿饼晾晒场、柿饼加工厂、柿子醋窖藏车间等,并在郑州、许昌、禹州等城市建立了15个销售点,打造出一条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柿子产业链。

年,刘门村共种植尖柿余亩,产量达28万公斤,产出柿饼6.5万公斤,加工柿子醋1.15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利润68万元,安置了名本村贫困人员稳定就业。

“没有柿子,就没有俺现在幸福稳定的生活。”刘门村村民袁国长感慨地说。袁国长曾在该村的煤矿工作,矿井关停后,全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年,他在被认定为贫困户后,试种了五六亩柿树。年,他家仅凭柿子,收入就超过万元。年,袁国长家实现脱贫摘帽。

“近几年,我们的柿饼通过网络已经走向全国。”李海亮兴致勃勃地说,“到了秋天,柿饼一做出来,一两个月就销售一空。”

5年时间,刘门村平整了千亩荒山,种了16万余棵柿子树,把荒山秃岭变成了“金山银山”。

产兴业旺,阔步走在乡村振兴路上

一“柿”成,事事成。村子有了钱,就有为村民办实事的底气。富裕起来的刘门村,开始在民生建设、人居环境上下功夫,着力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努力打造“魅力刘门”。

“这两年,我们村建设了上区、下区两个现代化新村,村民的庭院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李海亮说。为了让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便利,刘门村还建起了学校、卫生室等公共服务场所;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盏,对村主次干道进行了绿化提升;建设了村部、戏曲大舞台和游园,提升了村子的品位。

“为了让村里的独居、失能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顾,我们还建立了幸福院,确保他们老有所养。”李海亮介绍。此外,为了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大力倡导乡风文明,刘门村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优秀教师”“优秀保洁员”“优秀共产党员”“柿子种植大户”“五好示范庭院”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致力打造产兴民旺的美丽乡村。

产业是脱贫的基石,是振兴的希望。“下一步,我们要下大力气,把柿子产业做大做强。”李海亮说,年,该村柿子树种植面积为余亩,挂果余亩,产优质柿子40万公斤,加工柿饼10万公斤、柿子醋2万公斤。

接下来,刘门村将围绕柿子,在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影响力、开发柿饼附加产业上做文章,践行“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带领村民在脱贫致富的振兴道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稳。

(王志鹏孙学涛李红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