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 柿栽培 >> 吃饱喝足好柿成堆

吃饱喝足好柿成堆

  来到沧县福地无土有机合作社的种植温室,一个个拳头大小的西红柿像小灯笼般吊挂枝头,甚是喜人。

  “俺们的柿子不光果形周正,个头也不小,味道也好,跟咱小时候吃的一样。”合作社负责人陈瑾说,虽还未到成熟旺季,但给他打电话订货的客商已不少。

  “同样是西红柿,为啥你种的就好吃?咋管的?”他这一说,勾起了记者的好奇心。

  “秧苗‘吃’得好,柿子就长得好。”只见他俯身蹲下,掀起地上盖着的黑膜,两手一掬,手心里,褐色的“土壤”细腻湿润。

  “这不是土,是俺用农家肥与秸秆等腐熟配比后的基质。”陈瑾说,之所以选择基质栽培,除了要改变当地土壤的盐碱情况,他还想做到废物利用、生态种植。

  原来,如果在现有土地上种植,想要结出好果,不仅要改良土壤,后期管理中施药、施肥也再所难免。而有时肥、药并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残留在土壤中,积累得多了,就形成了土壤污染。

  “使用基质种植,就不一样了。它的原料是农家肥、秸秆,都是咱农村常见的种养生产废弃物。把这些东西打碎后,按比例腐熟、加工,不仅环保,而且可持续,一次投入可以用3至6年。”原来,基质就相当于营养丰富的能源库,后期管理中,可以不用再上底肥或者冲施肥了。“使用基质种植,俺这儿的西红柿哪个也得长到半斤沉。”

  同样是种植西红柿,在沧县崔尔庄镇孙崇坞村,农户孙大森种出优质西红柿的秘诀,是在秧苗的“饮品”上。

  来到合作社,一台白色和绿色罐体组合的机器,在淳朴的农家院里格外显眼。

  “这是专门用于果蔬生产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管理机,这些罐体,都是用来装水肥的。”孙大森打开了话匣子。

  他说,由于通过设备实现了智能自动化作业,即便是种了8棚西红柿,管起来也十分精细、方便。

  “秧苗需要‘喝水’时,由工人将肥料兑入到一体机中,通过搅拌将水肥均匀融合,俺再从手机上操作就行。”孙大森说,大棚要浇哪种肥料,灌溉多长时间,都能通过手机设定、开启,既方便又精准。

  灌溉的智能化,还打破了距离的限制。

  “不管人在多远处,只要是棚里该浇水了,手机连上网络,就能打开灌溉开关,控制浇哪些棚、浇多少量。”去年,灌溉时节,虽然他远在石家庄,但在手机上一点,秧苗就喝上了水。

  流程简便了,灌溉作业就省时、省力。原来,要将8个温室浇个遍,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现在,只需半个小时就能完成灌溉作业。由于棚内使用的都是滴灌设施,还能节约三分之二的水量。

  “别看水量节约了,西红柿的秧苗和果实,反而长得更好。”孙大森说道。

  原来,设施蔬菜品控的关键,决定于棚内温湿度。温度高、湿度大,秧苗易发生菌病,不仅会烂苗、死株,还会影响果实长势,如果用药控制,品质还可能受到影响。

  “原来,使用大水漫灌,棚内水分过大,就易发菌病。而使用了滴灌,在节水的同时,还能减少水分蒸发,降低空气湿度,保证作物生长少病。”不仅如此,由于滴灌是将肥水精准施在秧苗根部,西红柿不光能“喝得饱”,还能“吸收好”,营养十足。

  没有病害的侵袭,管理上及时到位,孙大森的西红柿不光产量喜人,品质更是没的说。经朋友介绍,还卖到了多地的商超里。

(文章来源:沧州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