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房山区张坊镇,最有名的当属“磨盘柿”,当地栽种历史已有余年,素有“柿子之乡”的美誉。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农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近年来,张坊镇林业站助力京郊乡村振兴,通过技术培训、产业升级,擦亮“房山磨盘柿”品牌。并陆续推出“冰柿”“蜜柿”等深加工产品,目前正在研发柿子叶茶……不断丰富的磨盘柿产业链,带动当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就业。从“靠天吃饭”变为“靠技能吃饭”,从“一季有收入”变为“四季有收入”,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了。
靠天吃饭丰收常遇“大小年”
20年前,游忠华嫁到张坊镇大峪沟村,跟老公一块儿打理自家的30多棵柿子树。游忠华早就听说张坊镇的“磨盘柿”有名气,大峪沟村被称为“中国磨盘柿第一村”。“可是,柿子好吃树难栽!实际动手干起来,真辛苦!”游忠华用一个词描述当时的处境——靠天吃饭。
那时候,附近没地方上班,游忠华一家全靠柿子树维持生计。天刚蒙蒙亮,游忠华就从床上爬起来,走20来分钟的山路,抵达自家承包的柿树林。“那时候根本不懂什么叫‘精细化管控’,一切都是约莫着来!”每当游忠华看见土地干了,就赶紧去疏通引水渠。枯枝落叶、泥沙碎石经常会把引水渠堵住,隔三岔五就得清掏。然而最累的任务还是除草。浇完水或者下过雨,地上就有一层杂草冒出来,跟柿子树争夺养分,影响果实品质,她只得哈着腰一块一块拔除。
“一年有四季,但我们只有一季有收入,那就是秋天。”游忠华说,那时候就盼望着秋天能有个好收成。可是一旦遇上刮大风、下冰雹,树上的柿子就被吹落砸掉了,一年的辛勤劳动付诸东流。不仅没了收入,还要赔上本钱。即便没遇到极端天气,也摆脱不了“大小年”魔咒。如果今年迎来大丰收,来年的“坐果率”一般都不好,收入特别不稳定。
技术帮扶年年都是“好光景”
年,北京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张坊镇林业站瞅准了磨盘柿产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提出“打造中华柿都、弘扬柿子文化”的战略。游忠华感慨地说,张坊磨盘柿又大又甜,离不开镇林业站对果农持续的“技术输出”。
为了让进入市场的柿子质量统一,镇林业站组织一支专业队伍巡回到各村、各承包户的田间地头指导生产,对存在的生产问题及时解决。特别对承包数量少、家中劳力少的果农进行定点帮扶,保证磨盘柿的产品标准。游忠华一家也迎来了林果专家,在田间地头为他们讲授果树技术和果树管理。修剪、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成为提升果品质量的三大“杀手锏”。
“以往秋季采摘完柿子,就到了农闲时节。如今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还要对果树进行修剪——去除老枝、残枝,多留果枝,并适当矮化。修枝可以改善果树的通风透光状况,减少水分养分消耗,促进树木生长和果实形成。坚持几年后,收成不再有‘大小年’之分,年年都是好光景!”游忠华笑着说,“我们栽种的果树,已从粗放化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控,全镇的果农们都成了种植果树的行家里手和乡土专家!我们种出的磨盘柿,已经销往多个省市,获得全国消费者的认可。”
果品加工多学本领“腰包鼓”
除了栽种果树,游忠华还掌握了果品深加工技能——“鲜柿”变“冰柿”。
年,在房山区张坊镇西南郊美丽的拒马河畔成立了一家从事柿子加工的企业“琦彩鸿”。该公司拥有约平方米的冷藏、冷冻库,可储藏余万公斤柿子,超过平方米的无菌加工车间,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及相配套的检测室,年均加工柿子量达到余万公斤。
刚一建厂,游忠华就应聘上岗了。“种了这么多年果树,我还是头一回见到做成冰激凌的柿子!”在“琦彩鸿”加工车间里,一个个鲜柿子经过挑选、脱涩、速冻、削皮、包装等环节,加工成冰柿。冰柿在保留磨盘柿原有风味的基础上,达到冰激凌的口感,非常独特新颖。最重要的是,这种加工方法让房山磨盘柿的保质期由三四个月延长至24个月,“身价”也由每个一两元增长至十多元。附加价值的提升,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在整个加工环节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步就是脱涩。”游忠华说,新鲜柿子有涩味儿,加工时需要通过软化技术达到脱涩的效果。这一步大约花费3至7天,其间要不断观察柿子的颜色变化,适时调节温度与湿度。游忠华说:“这是个经验活儿。如果火候不够,涩味无法完全去除,影响冰柿口感;如果火候过了,柿子胀裂,汁水流出来,就做不成冰柿了。”现在,游忠华不仅熟练掌握了果品深加工的本领,还凭借出色的技艺升任加工车间主任,带领指导更多村民。
20年来,游忠华一家已从“靠天吃饭”变为“靠技能吃饭”,从“一季有收入”变为“四季有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了!
文/本报记者王斌
记者观察
个乡镇林业站精准帮扶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
房山区张坊镇是京郊农业大镇。特殊的山区气候和含钙丰富的土壤条件,最适合磨盘柿生长。据张坊镇副镇长罗得利介绍,近年来,张坊镇林业站组织骨干技术人员多次到大峪沟柿子种植区,了解树木栽植、养护、生长等情况,以及果农在技术上遇到的实际困难,制订帮扶方案,不断提升磨盘柿品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广大京郊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的素质直接决定了首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方向。”北京市林业工作总站站长杜建军说,目前全市共有个乡镇林业站,既是首都园林绿化建设体系的最末端,也是首都生态建设战场的最前线。近年来,乡镇林业站立足生态林林木修剪养护,持续助力实施“林业乡土专家”计划和“金剪子”等多工种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让京郊农民具有“一技之长”,成为有专业、有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农村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除培训指导房山区张坊镇村民培育种植磨盘柿,乡镇林业站还重点帮扶密云、平谷、门头沟等区0户低收入农户从事养蜂行业,精准帮扶成效显著。此外,示范推广林菌、林禽、林药、林花、林桑、林草、林粮、林蔬、林蜂、林游等林下经济模式十余种,面积达到18.81万亩,带动就业1.54万人,收益达1.9亿余元,户均增收1.86万元。
文/本报记者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