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文学的故乡制作人张同道小说秦腔

7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将于6月8日至14日每晚20时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从制作方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了解到,《文学的故乡》分为《莫言》、《贾平凹》、《刘震云》、《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六部,这六名国内知名作家将出现在他们各自的故乡镜头中。那么,他们文学作品中儿时的故乡与当下的故乡发生了哪些变迁?纪录片拍摄背后又有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就此,法晚记者专访了北师大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

张同道(中间)在《文学的故乡》发布会上

张同道透露称,莫言老师在他的山东高密家乡找了一名少年,在纪录片中饰演他少时家境贫困,早早辍学去牧羊的这段辛酸历程;迟子建躺倒在家乡漠河冰天雪地的白桦林中,全然不顾零下40度的极寒天气;摄制组还在隆冬时节,爬上阿来家乡海拔多米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雪山上,给摄像机裹上棉衣后拍摄;另外,纪录片还讲述了贾平凹笔下的主人公刘高兴走红后,不再挖煤球、开拖拉机,而是依托贾平凹的平台成为了文化商人,过上了比较宽裕的日子。

张同道还介绍称,他拍摄《文学的故乡》时,确定以土地为主题,并且有文学现场可以复原,有故事可以承载的地方为拍摄基地。在他看来,他所拍摄的这部纪录片所涉及的作家以自己的故乡为蓝本,创作了文学的故乡。反过来,文学的故乡又影响和改变了生活中的故乡,虚实结合,艺术和生活在不断地交替变化。

近日,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在北师大记录片中心见到了张同道主任,他正在接受两家校园媒体的采访。从该中心提供的《文学的故乡》纪录片中,记者注意到,迟子建坐着狗拉雪橇,穿行在茫茫白桦林中;莫言行走在海边,在红高粱田边散步。他在一位老人的寿辰上敬酒,称家中有老人,感到到背后有靠山。

另外,贾平凹望着滔滔黄河水,跪在父母坟前焚烧冥币祭拜。在他看来,故乡是以父母的存在而存在,只有父母在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故乡;毕飞宇奔跑在苏北平原上的那块金灿灿的油菜花地里。镜头中,他说,“我为什么要如此热爱写作,如此虚构小说,说白了还是好奇心在驱动你,我相信只要我在那片大地上书写过,我就有理由把它看成我的故乡。”

以土地为纪录片主题文学现场为拍摄基地

对于片花中所呈现的这些镜头,以及纪录片背后的故事,法晚记者专访了张同道主任。(以下是人物对话。)

法晚·看法:张主任,您拍摄的《文学的故乡》纪录片要反映哪个主题?是什么激起了您的创作欲望?

张同道:我拍摄《文学的故乡》时,确定以土地为主题,并且有上述作家作品当中的文学现场可以复原,有故事可以承载的地方为拍摄基地。比如,莫言在小说《红高粱》里的那座桥,阿来在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土司遗址,还有贾平凹小说《秦腔》中的清风街,迟子建小说《北极村童话》里的白桦林等等,通过这些旧址可追寻到这些作家童年生活时的场景。

在我看来,写农村题材写得最好的是贾平凹;莫言老师的作品则比较深刻,入木三分。他是真正的以农民的身份来搞文学创作的。他在农村那么多年的生活经历,已经内化为他观察世界的眼光。比如,他创作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书中女主人公上官鲁氏的丈夫无法生育。但是按照那个旧时代的宗族制度,上官鲁氏是必须要给这个家族添香火的,否则就会被认为大逆不道。

最终,上官鲁氏通过借种、野合,与七个男人生育了8个女儿。上官鲁氏用自己的肥臀生育了她们,又用丰乳哺育了她们。但是这些女儿长大后,联同他们的丈夫,所带给母亲的只有无穷尽地灾难和痛苦。我觉得莫言老师通过对上官鲁氏的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很真实的还原了那个年代农村母亲所独自承受的苦难现实。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批判那个母亲是愚蠢的,她能顽强地在这片土地上活下去,就已经体现了她不平凡的一面。

所以我认为莫言老师是将这位母亲和她所生活的热土结合到一块去抒写的。土地不是光长高粱、小麦,不长草。相对于早早辍学在农村里放羊的莫言,在河北平原上长大的我,由于后来考上大学毕业即进入学校任教,使我对于农村土地的感触比较浅。为此我抱着体验生活的态度,通过跟踪拍摄《文学的故乡》纪录片,补回自己对于农村的那份情感。

历时两年跟踪拍摄

海拔米雪山上用棉衣包裹摄像机

法晚·看法:那您拍摄此纪录片用了多久时间?有无比较艰难的拍摄经历?

张同道:我们根据季节的变换,用了两年时间跟踪拍摄了上述六位作家的故乡。这个季节一定要跟这些作家文学作品当中描写地场景联系起来。比如,年冬天,我们冒着零下40度的极寒天气,随迟子建到她的家乡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拍摄冰天雪地茫茫白桦林地场景。

紧接着,我们从漠河坐飞机到哈尔滨,再转机到成都,最终来到阿来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故乡,爬上了那海拔米的雪山。当时我们凌晨4时起床,找当地公安民警借了棉衣,给摄影机套上衣服,否则运转不了。那时基本上每拍几十分钟,就得上车上暖和一下,否则人和机器都受不了。就这样我们一直拍摄到除夕当天才回北京与家人团聚。这应该算是比较艰难的拍摄经历吧!

值得一提的是,阿来的故乡我们分冬、夏、秋,一共去了三趟,因为夏天山上有各种花卉竞相开放;莫言老师的家乡我拍了四季;毕飞宇的家乡我则选择了一个油菜花盛开的季节,这是一年当中,苏北平原最有诗情画意的时节;贾平凹老师的陕西商洛老家,我们选择的是秋天去拍摄,那时,漫山遍野的苹果、柿子都熟透了,一片丰收的情景。

莫言获诺奖与小麦丰收场景放一块

寓意庄稼人生双丰收

法晚·看法: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当中,会跟这些作家充分沟通,比较富有创意的镜头么?

张同道:会有的,比如,我们拍摄莫言老师的童年时期时,他在故乡高密主动找了一名十多岁的少年,来扮演因家庭贫困而早早辍学的他,在农村放羊的情景;另外,莫言的文学创作受山东民间艺术影响很大,我就与他商量能否用当地民间艺术的方式来讲述他的作品。他说可以,正好他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回忆他当年写作的情况,我将扑灰年画、泥塑,还有当地戏剧茂腔等民间艺术元素融入到纪录片中,增加了故乡泥土的质朴感和厚重感。

此外,我们将莫言老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场景,安排在他们家收麦子这场戏后面。这是因为小麦丰收了,金灿灿地晒满一院子。而此时,屋内电话铃响了,莫言接到了他获诺奖的通知,他的人生也丰收了。所以我们取这样的场景,有着庄稼、人生双丰收的寓意。

同样,为了还原迟子建笔下的冰雪北国,我们到北极村白桦林拍摄,兜兜转转找遍了整个村子,终于有一户人家有大火炉,我们将木炭放在里面烧,火光映红了迟子建的脸庞,也回到了她童年时的那些难忘的场景。

零下40度躺在雪地里

迟子建对雪乡情感发自内心

法晚·看法:您跟这些作家待在一起,觉得他们对于乡土情感是怎样的?

张同道:我觉得他们对于故乡的情感是发自内心地,这种情感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改变,装是装不出来的。比如,我看到白桦林,冰封的黑龙江,这种壮美的画面完全跟电视上、明信片上的不一样,我的情感被激荡;迟子建则忍不住躺倒在雪地里,她故意把靴子踩到深雪里头,将雪弄进鞋帮子里面,然后又将靴子脱下来。我说你别脱了,这零下40度的天气,脚冻着怎么办,她说没事,她从小就这样。

可以说,迟子建面对白桦林、冰雪地的那种情感是非常原始自然的。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句话,血管里流的是血,水管里流出的水,你装是装不出来的。像我这样也只能是感叹大自然所赐予的风景,然后用镜头去捕捉下来,很难像迟子建那样在雪地里撒欢。她对冰雪大世界是完全发自内心的,从小就习惯了这种生活。

贾平凹小说改变了故乡老街

主人公刘高兴成了文化商人

法晚·看法:改革开放都已40周年了,这些作家笔下的故乡是否也发生了很巨大的变化?

张同道:是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故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常感叹物是人非,再也不是童年记忆当中的那个故乡了。有意思的是,作家以自己的故乡为蓝本,创作了文学的故乡。反过来,文学的故乡又影响和改变了现实生活中的故乡。

如今,除了莫言家的旧居还在,他所在的村庄成了旅游点,建了一个红高粱产业园。游客络绎不绝,村民有钱赚,可高兴了。我们在他旧居拍摄的时候,就因为游客太多,影响到拍摄,不得已关了两扇门。

同样,贾平凹的小说《秦腔》,有一条老街叫清风街,这原型是贾平凹年少时住过的那条街,叫棣花街。前些年那条街荒废了,贾平凹的老屋被转卖了,陈列馆也塌了,没人住了。后来这部小说获得矛盾文学奖后,他的家乡开始开发这条街。将棣花老街依据小说里的化名,改为清风街。这条街上的房价、店铺租金也随之上涨。

有意思的是,《秦腔》里所描写到的人物,比如,有个女主叫白雪,依据她的人物形象,被雕刻成雕塑矗立在这条街上。另有大量小说人物也都被雕刻成雕塑,作为群像展示,林立在街头。可以说,贾平凹的一部小说,改变了他家乡的一条街。

贾平凹还有一部小说叫《高兴》,主人公是他小学到中学的同学刘高兴。贾平凹创作这部小说之前,刘高兴在西安城打工,挖煤球,开拖拉机;小说写完后,作为书中主人公的刘高兴也出名了,不再打工了。正好清风街在搞文化旅游项目,他们家就在旁边,自然而然地成了旅游景点。这刘高兴待在家里成了文化商人,专干两件事,贾平凹写书,他也跟着写书,但是写不了其它体裁,他就写《我与平凹》,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讲述他们童年的交往经历;同样,贾平凹写书法,他也跟着学,他的一幅字卖元钱,与他合张影,10元钱。

好多游客都慕名前往刘高兴家参观。我在贾平凹家里也见到了他,问他生活过得咋样,他说好着呢,比打工强。他还说老贾给他提供了平台,他就在上面好好蹦跶,闹世事。所以在我看来,作家笔下文学的故乡影响和改变了生活中的故乡,虚实结合,艺术和生活在不断地交替变化。

法晚·看法:您对您拍摄的这部《文学的故乡》纪录片如何评价,能打多少分?

张同道:我拍摄此纪录片,只是为了真实再现这些作家笔下的故乡。它一个立体的评价空间,不同的人可以找到不同的方式。我并不认为我比观众高明,我没必要拿我的见解强加给观众。我只需要把这个现象和故事原原本本地用镜头讲述出来,至于这其中有多少意义与价值,留给文化学者去评价吧!

图为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片花

贾平凹:故乡是以父母的存在而存在,只有父母在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故乡。文学这个东西,靠的是一个人的天分,但更靠着的是阅历。

阿来:我对故乡的爱,不是盲目,爱或者不爱。我按照它本来的面目,去认知它。我认为自己书写的过程,其实就是认识故乡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我的信仰。

迟子建:我在写这片土地滋养了我,我生命和文学的根,其实就是冰雪根芽

莫言:家中有老人,感到到背后有靠山。中国的北方有大量死去的河流,哪个地方有大河,那个地方就有悠久的文明。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张恩杰

新媒体编辑李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