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区西部太行山中,有很多柿子树。原来柿子是人们重要的食材,或揽软直接吃,或做成脆柿子,或削皮后晒成柿饼……还有其他吃法。
如今,村中年轻人外出不在家,仅剩下年老体弱的人。他们也上不去树了,摘柿子就非常困难。再者,现在人们也不把柿子太当回事儿,各种水果食材,冷落了柿子。
挂满了柱子的树
周末,到山里转转,能摘些柿子,也是很惬意的事。
开车在太行山中穿行,很容易见到缀满枝头的柿子树。这次我们的目标是井陉县小作镇沙窑村。网上介绍说这里的柿子特别多,并且沙窑村还是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于是慕名而来。
开车到井陉小作镇,沿省道西行约两公里,路南有岔道口,进岔道,就是平整的村村通水泥路面了。沙窑村在山谷的最里边,要穿过仇家窑和梅家庄两个村。车一直往里开,路边能见到很多很多的柿子树,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我们没有驻足,车一直前进,直到过了沙窑村,水泥路尽头,又走了一段砂石路,见一开阔地,停了车,开始摘柿子。
柿子本都有主,问老乡,说现在没摘的,就是不想要了,再过一段时间,都熟透了,风一刮,都从树上掉下来,也没法要,或者被鸟吃了,随便摘。说是随便摘,也不那么容易,因为容易得早被摘了。不过我们带着竹竿,总算是“臂非加长也而够得远”。并且树下杂草丛生,柿树也都在陡坡上,摘一些也是为了开心,玩玩而已。
摘了些柿子,就到沙窑村里转了转。
村里的真武阁村子的古老,可从石窑洞说起。村子是沿坡而建,一栋栋石窑洞高低错落分布,下面一家的房顶,上面一家可轻易迈上去。再往上看,有人又站在自家屋顶上。窑洞采用的是当地石料,建不易,扯掉也不易,所以很多窑洞年代久远,一代一代保留了下来,且当地人说里面冬暖夏凉,也都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高低错落的石窑洞与村里老人攀谈,他们也不知道这个村有多少年,网上有信息说有六百年。看村子规模,肯定有几百年之久。从村子到沟口公路要十几里地,过去交通不便,靠步行,出趟村都要个把小时。村子周边有很多平整的坝台,那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有水有地,深居山中,过去是世外桃源。如今,也是世外桃源,有水有电有网有洁净的空气……只是这一切,满足不了年轻人的要求,他们要出村奋斗。
光滑的青石路井陉的古村落很多,大抵都是石窑洞,高低错落地建在山坡上。井陉作为太行八径之一,历史上很重要。我个人历史知识浅薄,只有片言只语,可供参考。诸如“秦皇古道”、“背水一战”等。
从这个门洞可上“耕读”二字可看出,主人已经把读书放到了重要的位置,每天外出劳作归来,还要读书。我也不知这家是不是出了举人或秀才,但看门前杂草可知,主人已经很长时间未回,已经在山外面安家落户了。
这里是历史文化名村,应该是名副其实。
周末,可以到这里转转,感受村里的古朴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