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家一提到鲁迅,总会想到很多高大上的形容词:深邃、严厉、沉重、倔强、果敢……
加上他浓黑的一字须,跟跟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全然一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模样,尤其现存的一些关于鲁迅的照片和文字更是加深了我们的这种直观印象,只觉得先生是一个冷酷而不好亲近的人。
但实际上,生活中的鲁迅先生也和其他人一样,拥有他的喜怒哀乐,剥去他作为“战士”和“文人”的一面,他在现实中其实也是一个温和而又富有情趣的普通人。
揭开他作为凡人的第一步,自然先得从先生的“笑”开始说起。
可能在大家的印象中,先生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不然也不至于像上面照片上那般严肃,而他的文风也一向是冷酷犀利的,下笔时往往一针见血,不留丝毫情面,即使是像《朝花夕拾》这样的关于童年的回忆性篇章中,也常常会让读者在看似温情的文字中读出悲哀来。
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先生是也是常笑的,他的笑往往是那种开怀大笑,不带任何城府和心机。鲁迅先生不但自己常笑,而且还会讲段子逗大家笑,这种幽默而随和的性格在萧红、章衣萍等人的回忆文章中都有所提及。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而据章衣萍的太太回忆,有一天和朋友去找鲁迅玩,瞧见鲁迅在路上,便隔着马路喊他,鲁迅却没有听见。
等到了鲁迅家里,众人对鲁迅说在路上喊了他好几声呢,鲁迅就“噢噢噢”地“噢”了好几声。众人好奇,问鲁迅为什么连声回应,鲁迅笑着说:“你不是叫了我好几声么,我还给你呀。”
说完了先生的“笑”,再来说先生的“吃”。关于鲁迅先生笔下的美食,相信大家多少都有些印象,比如《社戏》中的罗汉豆,《孔乙己》中的黄酒、盐煮笋和茴香豆,《奔月》中的乌鸦肉炸酱面……这些美食的描写中固然有文学的虚构,但是我们也能从中隐约感受出先生对美食的执念。
而在现实生活中,迅哥儿也当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根据鲁迅的日记,他在北平的十五年,鲁迅去过的餐馆至少有65家,其中去的最多的是广和居,他最喜欢吃这家餐馆用鸡蛋清、糯米粉和白糖烹制成的“三不沾”,此外还有炒腰花、辣鱼粉皮和加辣的梅干菜扣肉等。
纵观鲁迅的所有大小篇幅的著作,有人曾针对先生的文字记载研究出了一套“鲁迅美食清单”,看完之后不禁惊叹迅哥儿对美食的研究之细致,说他是一枚资深的“吃货”其实毫不为过。
然而这个“吃货”的美食清单不但分地域,而且还分种类,他喜欢吃肉和鱼,尤喜金华火腿,但他不吃多刺的鱼,觉得剔鱼刺是不必要的麻烦,此外马兰头、绍式虾球、清汤越鸡、茴香豆、小香干、盐炒花生等家乡菜也是他“美食清单”中的常客。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疑问,这个“美食清单”的鱼肉占比那么大,会不会导致营养不良?
嘿,当然不会,因为除了上面的肉类美食外,其实鲁迅对于农家常吃的新鲜瓜果蔬菜也十分青睐,他也像许多人一样喜欢把嫩黄瓜当水果吃,而他在日本读书期间,对于日本产的“青森苹果”情有独钟,回国后也常托人购买。
作为一枚“吃货”,挡不住的嘴馋当真是一大诱惑,迅哥儿也常常因此闹笑话。
据鲁迅的日记记载,曾有一个朋友从河南来,送给他一包方糖(先生酷爱甜食),鲁迅打开一尝,“又凉又细腻,确是好东西”,便迫不及待吃起来,半夜里馋得睡不着,他忍不住爬起来又吃掉大半。
还有一回,有人送了柿饼,他藏起来自己偷偷享用,只有女士来做客时,他才“大方”地拿出来,因为女士们胃口小吃得少,后来他对朋友们说起这事儿的时候,自己却没忍住先笑了起来。
而以上这些小故事,也恰恰是鲁迅作为一个普通人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他既是思想深邃撑起民族魂的大作家,也是一个时尚、洒脱又不失幽默风趣的平凡人,与你我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