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扶贫到扶贫产业是一条必由之路

精准扶贫绝不是扶一时之贫,而是要达到长期富裕的目的,这就需要扶贫产业的永续发展。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各级政府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产业扶贫在各地逐渐兴起。然而,从产业扶贫到扶贫产业,虽然是一条必由之路,但还需要下一定的功夫。

从最初的物质帮扶,到智力扶贫,再到产业脱贫,各地脱贫攻坚不断“升级”,脱贫效果日益显现。据报道,广西钟山县凤翔镇唐月村,扶贫车间开到了村头,该县某皮具公司开设的这个扶贫车间,吸纳了当地多人就业,当地农民出了家门进“厂门”,既能照顾到家庭,每月还能领到两三千元的工资。像这样的扶贫车间,至目前该县授牌认定有16家,涉及玩具制作、果蔬加工、家禽养殖等,带动就业人数近人,有效解决了部分贫困户照顾家庭与外出务工两头难的问题。

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互助县威远镇卓扎滩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内,也有不少当地村民成为“上班族”。

产业扶贫确确实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产业扶贫显然不是终极目标。无论是将“厂房”搬到村头,还是将产业项目建在农民家门口,解决的毕竟是少数人的劳务供需问题。比如一个贫困户家庭解决一个工作岗位,月收入多的两三千元,少的只有一千多元,这样的月收入水平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离富裕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如此看来,产业扶贫急需换挡升级为扶贫产业。不久前笔者在化隆群科采访时,一家养殖户绘出了一幅产业扶贫“蓝图”:用扶贫产业资金建设育雏车间,贫困户成为股东,车间的租金就是贫困户的红利。

当然,这位养殖户所说的扶贫产业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和广度。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云南昭通市盐津县柿子镇水平村“蝴蝶谷”易地搬迁安置点比过年还热闹,举办的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该村通过整合田园风光、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建设旅游综合示范园、乌骨鸡林下养殖示范园、休闲农业采摘体验示范园,扶贫安置点变景点,村民们全都受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扶贫产业。

可喜的是,海东市在扶贫产业发展中再次走在了前列,如互助县扶贫产业园民族服饰加工扶贫车间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再比如正在循化县街子镇建设的撒拉尔民俗文化扶贫产业园,也令人期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