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燕赵到北城子去燕赵都市报

白癜风趁早治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08491.html

唐县叫城子的村庄不止一个。北城子是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个,也是在文物考古界最著名的一个。北城子城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着鲜为人知的吸引力。

1.一位北京的老友,在河北省博物院参观毕,对我说,离这么近,没想到这里藏着这么多好东西,真是灯下黑。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灯下黑,我又何尝不是。

河北省博物院二层常设中山国专题展,入门显眼位置展陈着五件青铜器,平山出土的中山三器之外,另两件,一件蟠虺纹铜瓿,一件蟠虺纹兽首流嵌松石铜匜,均出自唐县北城子。两件器物跟著名的中山三器待遇相同,均单独陈列,年代却比中山三器早,其价值与重要性不言而喻。

旁边与墙体连起的展柜,还摆放着蟠螭纹铜鼎、蟠螭纹铜盖豆、蟠螭纹铜匙、雷纹双兽耳铜盘、络绳纹铜壶、蟠虺四兽纹铜壶,六件精美器,也是唐县北城子出土。我仔仔细细观察,反反复复打量,一会儿拉开距离,一会儿又凑到跟前,如此美物,很长一段时间,我竟然是全部忽视忽略的,真是罪过罪过,我要用这种方式,也要用行动,做出深刻的反省和检讨。

十余年前,到平山访中山王墓,查阅中山国资料,发现文献中有三次明确提到中人:春秋晚期,晋国攻鲜虞,荀吴取中人城,此其一;其二,战国早期,赵襄子伐中山,占左人、中人;其三,战国中期,赵伐中山,战于中人。赵和中山战于中人,司马迁记载于《史记》,并未具体说明中人在哪里。后世讲春秋战国,尤其讲战国中山,中人和左人是两个重要历史坐标和地理坐标。人们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中人和左人这两个地方,在今天唐县境内,中人城也叫中人邑或中人亭,左人城也叫左人邑或左人亭。

此前总以为中山国只跟平山、灵寿和定州有着千重万重的关系,想不到,也从来没有把老家唐县跟中山国联系到一起。

北城子在唐县城西北,早先隐隐约约也听人说起那里有个古城址,挖出过鼎啊壶啊一类的青铜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却未上心。

它与文献中的中人城和左人城有着怎样的联系?尚不敢妄断。它与中山国,特别与早期中山国渊源很深,则是可以肯定的。清康熙年间新修的唐县志,干脆称之为中山城,在县北十三里岭上,古鲜虞地也,“后燕慕容垂称帝,中山都此,至今野人掘土城下得矢镞甚夥。府志云,俗以城中有山,因复谓之为广唐城”。

记述简略,常使人生雾里看花之感。但,现实如何证明之,目前所做的工作似乎远远不够,还不能张口就说出一个所以然。

2.到北城子去,到中山城去,到广唐城去,此时这想法尤为强烈,旋即在心上呼啸,喷薄而出。

三十年前,曾经有过两次走近北城子的机会。两次都是骑车,一大早从距县城十五里的家中出发。一次是春天到青虚山踏春,一次是秋天进山买磨盘柿准备欢度中秋节,目的都与访古无关。

三百年前,先哲修县志,把一卷古迹志单独拎出来,写下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志古迹者何?不忘古也。其不忘古者何也?前人之鼎珰、瓦砾、断碣、残碑埋没于荒烟野蔓者,好古之士犹爱而宝之,况墟墓陵寝,其遗迹至今在焉,忍弃不录乎?若关梁建自前代,实都南之要害也。因备列之,以俟夫吊古者。

很喜欢这段话,我读了很受教育,也很感动。上杨庄岭的时候,不由得又记起来。进山,当年最难走的一段路是上杨庄岭,大慢坡,有几里长。如今有了车,这段路变轻松多了,就两脚油门的事。

杨庄岭的位置,清光绪年间的县志称在县西北十二里锣鼓山侧。这里是浅山区,属丘陵地带。岭东,是南城子,上了岭,是东杨庄,向东穿过东杨庄,即北城子。进村里,我有些转向,我知道我已经来到古城址的里面。古城墙,是地上仅存的唯一可见的古城址标志物。边走边打听。村民指点说,老城墙在村外,新修的水泥路,可开车上去,这边上去,打另一边绕出来。

沿不太宽的水泥路向前,一直都是上坡。坡的另一面是断崖。路在断崖前向左折回。残余的古城墙如一条黄色巨蟒横卧于坡顶右侧,像在酣睡,又像在不动声色地静观世间变化。

白花花的太阳吊在雾霾中。我还在转向。我只有通过时间和天上的太阳,准确判断方向。

古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城墙基宽9米,残高1~7米……我努力地把此前获得的相关资料和在现实中看到的情景结合起来。我听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村民取土,发现过土坑竖穴墓,出土了鼎、豆、壶、盘以及剑、戈等青铜器和车马器,还发现了一座殉马坑。在村西又发现两座并排的墓葬是稍后的事,出土的铜器也有鼎、豆、壶、盘,还有匜、甗。

过去了几十年的事了,当地已经没有人说得清当年的事,更少有人知道当年出土的那些文物的下落。

又想起陈列在河北省博物院的那八件精美的青铜器,仿佛见证了沧海桑田一般。

3.那天到北城子去,过东杨庄,正赶上东杨庄庙会。

拍了些庙会照片,连同拍的北城子城址照片,发出来。河北大学的考古专家李文龙先生见了,有些动情。若干年前,他来过这里考察,似乎还不止一次。那时他还战斗在考古第一线。但北城子城址的考古,因经费问题,或者说机缘未到,始终没有进行。

更遑论完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这方人文丰厚的土地,除学界认定很可能关乎中山国早期历史外,当地人则传说,更早的时候尧在此建过唐侯国。究竟有过怎样的历史,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不通过切实的考古成果,怕是没人说得清。

另外还有一些故事,时隐时现于文献中,也引人遐思,发问——

东晋太元九年,公元年,慕容垂称燕王,都中山,两年后又在中山称帝。唐朝房玄龄等人撰《晋书·慕容垂载记》,记他在中山称帝这一历史事实,地理上同样并未具体明确。慕容垂果真于北城子建过都城吗?

明万历增修保定府志,唐县中山城条目收录三首唐诗。三首诗均为诗作者在中山城写的吗?

“驱马出辽阳,万里转旂常。对敌六奇举,临戎八阵张。斩鲸澄碧海,卷雾扫扶桑。昔去兰萦翠,今来桂染芳。云芝浮碎叶,冰镜上朝光。回首长安道,方欢宴柏梁。”——此为李世民的《宴中山》。贞观十八年,公元年冬天,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次年三月到定州。秋天回师。十一月过易州境,到定州,经并州回京。虽不知其来与回是否同一路线,但他到唐县,举行宴会不是没有可能。

“飞云旋碧海,解网宥青丘。养贤停八骏,观风驻五牛。张乐临尧野,扬麾历舜州。中山献仙酤,赵媛发清讴。塞门朱雁入,郊薮紫麟游。一举氛霓静,千龄德化流。”——许敬宗这首《奉和宴中山应制》诗,似也是证明。

就可读性而言,杜荀鹤的《中山临上人院观牡丹寄诸从弟》则更为人乐道:闲来吟绕牡丹丛,花艳人生事略同。半雨半风三月内,多愁多病百年中。开当韶景何妨好,落向僧家即是空。一境别无唯此有,忍教醒坐对支公。

乾隆十一年,公元年,清高宗弘历经唐县上五台山,岁的老民刘永寿迎驾。“睥睨中山古郡城,征鞭暖拂杪秋晴。趋迎道左吾之子,万亿人中汝是兄。声亮耳聪钟气粹,苍眉黄发称耆英。应缘独得罗乔术,灵寿无须此地行”——年轻气盛的弘历为什么对中山城“睥睨”?他也到过中山城?

(刘学斤/文刊于燕赵都市报年7月29日第14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