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大西山,藏着这些存世千年的树妖

古时候,作为太行山余脉的大西山,曾经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深山区的白桦林、橡树林、火杨林、落叶松林遮天蔽日,浅山区的杨树林、槐树林、松树林、柏树林一望无际,而珍贵茂盛的青檀林,更是华北地区的一大奇观。然而,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蒙元王朝,大西山遭到了空前的浩劫。正如《西山流筏图》所描绘的那样,山林被大面积砍伐后扎成筏子,顺着永定河自西向东漂流,用作大都城的建筑材料。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大规模修建北京城及皇家陵园,大西山仍未逃脱乱砍滥伐的厄运。

尽管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依然使不少参天大树存活至今,并成为大西山亮丽的风景。游走于大西山,那些饱经风霜的古树名木每每使我心旷神怡。那么,古树名木是如何界定的呢?根据有关规定,树龄不足百年的为“老树”,百年以上为“古树”,而古树又分为三个等级,树龄年至年为三级,树龄年至年为二级,树龄年以上为一级。与“古树”不同的是,“名木”不受树龄限制,亦不分级,是指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

大西山的杏花风车节阎彤/北晚新视觉供图

依据上述标准,如今的大西山仍然生长着大量古树名木。譬如,檀峪村的古青檀、西峰寺的银杏王、潭柘寺的帝王树、戒台寺的十大名松、黄岭西的栾树王、燕家台的核桃王、田庄村的茶树王、龙泉雾的龙柏和虎柏、灵水村的柏抱桑和柏抱榆等,不一而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甚至是千年古树。

远观古青檀,宛如绿色城堡

檀峪村因一株青檀树而得名,又因这株青檀树而闻名。据《北京古树名木志》记载,这株枝叶婆娑的青檀在京北的山野间已经存活三千年,是北京地区树龄最长的古树,堪称北京树王。我在檀峪村北边看到这棵青檀的时候,裸露的根与山石纠缠在一起,巨大的树冠遮天蔽日,宛如一座绿色城堡。

古青檀宛如一座绿色城堡

古青檀

在老青檀树旁边,还有几棵小青檀树,那是老青檀树的种子落下后,从石缝里生长出来的,如今也已经数百岁了。老青檀树和它的子孙们盘根错节,枝桠呈抛物线向下弯曲,直到地面,从而围出了一个绿意盎然的空间。或许是出于保护的考虑,村民们在古檀家族生长的龙凤山脚下修筑了台地,并且在台地周围安装了铁栅栏。栅栏门朝南,对着檀峪村的一条街。村民们闲暇时,从那条街走出来,经过栅栏门,就进入了古檀的绿色城堡。宽敞的城堡内有石桌和石凳,坐在那里下棋、打牌,或者喝茶谈天,何等惬意。

三棵小青檀树

作为列入《中国稀有濒危植物名录》的高大乔木,青檀在北方并不多见,因为它对地质条件的要求很高,生长的山体为含钙量47%至50%的石灰岩,周围土壤又要松软湿润,最好有清澈的山溪环绕。檀峪村旁边的山谷早已干涸,这株古青檀竟然在干旱的山脚下不屈不挠地生存了三千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林业大学师生曾到檀峪村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古时候,这一带山泉随处可见,山谷里流水潺潺,龙凤山上漫山遍野都是青檀树。但后来,随着气候变化,山野间淙淙的溪水声消失了,大片大片的青檀树也没了踪影,惟有檀峪村北面这棵青檀幸存下来,历经三千年风雨洗礼,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古青檀见证了北京城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被村民们称为神树。

“还有两棵神树,在南边的王庄子。”一位村民兴致勃勃地告诉我,“那是两棵酸枣树,又高又粗,两个人抱不过来,树龄也有上千年了。结的酸枣又大又甜,比山上的酸枣味道好。”哦,是吗?酸枣树属于灌木科木本植物,很难长成大树的,一般长到手腕那么粗的时候就莫名其妙地干枯了,然后从根部长出新芽。京郊向阳的山坡上,到处是丛生的酸枣棵子,它们的枝条长得很快,但主干长得很慢,因为木质坚硬,被称为铁树。高大的铁树极其罕见。不远处的王庄子居然生长着两棵高大的铁树,这是古青檀之外的又一奇迹。那位村民将这种奇迹归结为风水,郑重其事地告诉我,这一带风水好,所以古树能够惊人地长寿。

檀峪村村民常到古青檀下闲坐,或许正是为了在山风与枝叶的耳语中领悟大自然的秘密,从而实现生活的风调雨顺与内心的宁静安详。从绿荫城堡向后山走,是一条青砖铺砌的小路,途中有一座造型简捷的牌坊,上书“清檀寺”。青檀的“青”字加了三点水,表明这是一个清静的地方。拐过一道弯,便是这座清静的小庙。庙内只有两座殿堂,一座是观音殿,一座是三圣殿,殿前的香炉里香烟袅袅,贡桌上摆放着贡品。所谓殿堂不过是两间普通民房,如果不是门楣上的牌匾以及香炉和贡品,这座朴素而简陋的小庙与农家院落并无二致。我站在一棵松树下发呆的时候,小庙里只有我一个人,松枝在幽幽的佛乐声中轻轻摇曳。蓦地,想起《小石潭记》中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离开了小石潭,我离开了清檀寺。

回到青檀的城堡,我望着凹凸不平的树干和光洁的树皮出神。青檀树又名掉皮榆,片状剥落的灰色树皮成全了文房四宝中的宣纸。相传,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去世后,他的弟子孔丹极度哀伤。日思夜想中,孔丹产生了一个愿望——用一张洁白的纸为师傅画像,一则寄托自己的哀思,二则让世世代代造纸人记住祖师的模样。给师傅画像的这种纸既要不变色,又要能够长期保存。为此,孔丹跋山涉水,在崇山峻岭间寻找制造这种纸张的原料。有一天,他看到一棵倒伏于溪水中的青檀树,由于长期浸泡,树皮已经腐烂发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于是,孔丹试着以其造纸,经过反复实验,终于造出了梦寐以求的纸张,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宣纸。宣纸中有一种“四尺丹”,就是为纪念孔丹而命名的。

古时候的龙凤山生长着大片大片青檀树,制造宣纸的原料充足。而且,清泉常流,水质清冽,刚好符合宣纸生产对水源的要求。于是,我问一位村民,当年孔丹是在这里发明的宣纸吗?村民笑而不答。不管怎样,自从青檀的茎皮、枝皮纤维成了制造宣纸的优质原料,它便与宣纸结下了不解之缘。唯其如此,风姿绰约的青檀树有了别样的文化韵味。

青檀城堡的那扇栅栏门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从不关闭,更不上锁。一位村民对我说,不能把来看古树的游客拒之门外。他说这话时,脸上的神情极其真诚。栅栏门外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老青檀树的详细资料:地径三米,高六米,冠幅东西九米、南北十米。假如再加上那几棵小青檀树呢?小青檀树与老青檀树,不论下面的根,还是上面的枝叶,全都纠结在一起。也许是无法测量,石碑上没有写,只说远远望去宛如巨型盆景。“盆景”这个字眼儿装饰性太强,用来形容青檀家族似乎有点儿亵渎的意味。无论外观,还是栅栏门里面的世界,我都觉得那是一座城堡,而且是一座隐藏了无数故事的城堡。

形成于明朝末年的檀峪村只有几百年历史,无法与古青檀的树龄相比。麦家在给远在费城的儿子写信时感叹:“地球很大,我们太小了。”这是就空间概念而言。假如从时间上说,树的生命太长,而人的生命太短了。古青檀在龙凤山下站立了三千年,人对它的了解很少。人固然无法与一座山相比,与一棵树也比不上。树的故事,风懂得,人又听懂了多少?

银杏王树龄年

我的笔记本里夹着一枚扇形的叶子,那是从西峰寺“银杏王”树下拾来的。古意盎然的银杏叶,每每使我浮想联翩。

银杏王

银杏与松、柏、槐并称中国四大长寿树种,而银杏的长寿尤其值得称道。这个出现于3.45亿年前石炭纪的物种,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大约50万年前,第四纪冰川运动使地球骤然变冷,欧洲、北美及亚洲其他地区的银杏类植物基本灭绝,唯有中国的银杏树奇迹般存活下来。为此,科学家们将其称为“活化石”。据考察,当今的银杏树中,最古老的一棵在贵州福泉,树龄0年至年,高50米,胸径5米,合抱需要13人。因为出类拔萃,卓尔不群,被载入了上海吉尼斯纪录。

高大粗壮的银杏树,无论盛夏的郁郁葱葱,还是深秋的璀璨金黄,都给人一种华贵优雅之感。假如微缩成粗干、曲枝、露根的室内盆景,那优美奇特的造型又显露出苍劲古朴的风韵。

作为佛门圣树,古银杏多见于寺庙。在大西山一带,潭柘寺镇的北寺小学、永定镇的上岸小学、龙泉镇的龙泉雾小学、斋堂镇的军响小学和灵水小学,其校址原来都是寺庙,如今,庙宇已不复存在,唯有古老的银杏树见证着世事变迁。

大西山最古老的寺庙是潭柘寺,最古老的银杏树是西峰寺的“银杏王”。俗语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潭柘寺的历史固然比北京城悠久,而与西峰寺的“银杏王”相比,却稍逊一筹。作为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的第一座寺庙,潭柘寺始建于西晋建兴四年(公元年),距今多年,而据北京燕山出版社年出版的《京西揽胜》记载,种植于东汉时期的“银杏王”,树龄多年。这就是说,“银杏王”的历史至少比潭柘寺早年。

我去西峰寺寻访这株古银杏时,车载导航把我带到了一片被铁板围起的施工工地,工人们正在平整土地。穿过工地间坑坑洼洼的土路,眼前是一条残破不堪的水泥路,路的尽头是一道齐腰高的自动铁门。如今的西峰寺是一家培训中心,也许是周末的缘故,院内寂静而空阔。

坐落于门头沟区永定镇苛萝坨村西李家峪的西峰寺,创建于唐代,属于戒台寺的下院,与戒台寺、潭柘寺同为京西名寺,一条通往潭柘寺的古道从西峰寺南边经过。西峰寺四面环山,山间林木茂密,古代以甘露井著称于世,井水甘洌。或许正是因为甘露井水的滋养,大殿东侧的古银杏高大粗壮,枝繁叶茂。资料显示,古银杏胸围8米,高40余米,因有多层粗壮侧枝,2米以上主干不明显。树势旺盛,遮阴一亩。秋季果实累累,沉甸甸的果枝垂到地面,产果上千斤。在大西山,最古老、最高大、最粗壮、产果最多、最茂盛的银杏树,非西峰寺“银杏王”莫属。树下有三块汉白玉石碑,记载着古银杏的相关情况,据说为清代乾隆乙巳年(公元年)所立,可惜碑上的文字已残缺不全。

银杏王

我在西峰寺欣赏“银杏王”时,枝叶间挂满橙黄的果实。这种果实俗称白果,所以银杏树又称白果树。白果树从栽种到结果,需要20多年,而大量结果,需要40多年。因此,又有人将其称作“公孙树”,寓意为“公种而孙得食”。白果可以炒食、烤食、煮食,亦可用于制作糕点、蜜饯、罐头,或酿造饮料和酒类,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药用价值。我拿出手机,绕着“银杏王”拍照,旁边的保安热情地指点着拍摄角度。他建议我拍照的地方,果实更稠密。其实,不论从哪个角度拍摄,这株古银杏都足以令人赞叹。

距西峰寺不远的潭柘寺,也有一株古银杏,树龄0余年。尽管历史不及“银杏王”悠久,但地位显赫,名气也大,因为这株银杏树受过皇封,乾隆皇帝为其赐名“帝王树”。

在大西山的广化寺,我还看到过三株树龄年的古银杏。那三棵古树鼎足而立,使整个广化寺遗址沐浴在茂密的绿荫里。广化寺所在的斜河涧村有一种独特风俗——祭树神,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村民们便到广化寺上香,虔诚地祭拜树神。据说,核桃、柿子、大樱桃、京白梨等果实的丰收,与树神的保佑分不开。

就生态价值而言,银杏树不愧为一种神奇的乔木。审美以外,银杏既是果树,又是用材树种。银杏木纹理直、结构细、富有光泽,而且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药香味,耐腐蚀,抗虫蛀,无论制作书橱、书桌等高档家具,还是制作乐器、笔杆等文化用品,都是绝佳的优质材料,素有“银木”、“银香木”的美誉。而在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方面,银杏树更是持续不断地造福着人类。于是我想,斜河涧人对古银杏的膜拜里,一定充盈着感恩的成分。

野草“一岁一枯荣”,伟岸的乔木亦如此。晚秋落旧叶,春来发新芽,风尘仆仆的岁月里,古银杏阅尽秋月春风,沧海桑田。那情形,一如熙来攘往的人世间,风云变幻,朝代更迭,无非循环往复的衰与荣。

古松群落妙趣横生

我对松树心仪已久,这种情愫源于中学时代的一篇课文——《松树的风格》。在那篇语言质朴而大气的散文中,陶铸对松树热情洋溢的赞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游走大西山,便格外留意松树,尤其是那些苍劲、挺拔的古松。

在大西山的古树名木中,古松不仅姿态优美,而且数量众多。譬如,戒台寺的古油松群、妙峰山的古油松群、百花山的落叶松群、陇驾庄肃王坟的古油松和白皮松群,而最负盛名的是戒台寺古松群。“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清代诗人赵怀玉的诗句,对戒台寺古松群落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陶铸将松树的风格归结为三个特征,一是意志顽强、生命力旺盛,二是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三是无所畏惧的乐观态度。在戒台寺古松群落,这些特征都有很好的体现。除此以外,那些古松还有一种可贵的品质——富有奇趣。

戒台寺内及寺东南塔院内散布着一百多株形态各异的古松,其中的十大名松个性鲜明,机趣盎然。龙松的遒劲、凤松的雅致、九龙松的神奇、活动松的灵异、卧龙松的狂放、自在松的逍遥、抱塔松的忠厚、凤尾松的绰约、菊花松的飘逸、莲花松的洒脱,无不令人惊叹。清代名臣张之洞曾作《戒台松歌》,诗中有“十松庄严皆异态,各个凌霄斗苍黛”的句子,盛赞十大名松。

卧龙松

天王殿院内的龙松与凤松,并称龙凤松,分立甬道两旁。凤松向东倾斜,高挑的树梢朝向北边,细枝弯曲呈三角形,酷似凤头。树干东边没有侧枝,西边却枝繁叶茂,枝条下垂,状如凤尾。远远望去,这株昂首而立的凤凰树隐约显露出女性的千娇百媚。与凤松光洁的躯干不同,旁边的龙松树皮粗糙,遍布虬结,一片片老皮微微翘起,有如苍龙的鳞甲。树干挺拔结实,像一条壮汉,而扭头向南的树冠,如苍龙翘首。两株古松诠释着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凤松的阴柔与龙松的阳刚相得益彰。

龙松与凤松

龙松与凤松相距数丈,枝条却在空中相拥相握,望着情意缱绻的龙凤松,我不禁想到“在地愿为并蒂莲,在天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明代施闰章在《宿西山戒坛》中所说的“入门二松石”,便是这两棵龙凤形态的古松。

后花园北边是一条名松大道,自西向东依次生长着活动松、自在松、卧龙松、九龙松和抱塔松。活动松枝杈横生,长长的枝杈垂到地面,与主干的长度相差无几。树冠向东南倾斜,宛如一把张开的巨伞。因为树上的枝杈相互缠绕,无论牵动哪一根枝杈,整棵树都会随之摇动,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活动松”由此而得名。据说,乾隆皇帝对这棵古松颇感兴趣,曾写过三首诗赞叹活动松。但此松已非彼松,原来的活动松在千佛阁右前方,已于清朝末年在火灾中焚毁。后来,僧人们选定这棵形态相似、同样具有活动功能的油松接替了御封的名号,并将乾隆的诗碑迁移到了树下。

活动松

自在松枝干倾斜,似卧非卧,看上去散漫任性,逍遥自在。与活动松一样,此松亦非彼松。原来的自在松位于千佛阁左前方,已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枯萎而死。如今,这棵继任者的树龄也已多年。民国时期旅行家田树藩诗曰:“天然姿势任欹斜,随意生来最足夸。世态炎凉浑不管,逍遥自在乐天涯。”此诗以松喻人,寄托了放达不羁的浪漫情怀。但这种任性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一副足够结实的铁架子的支撑,否则这棵树就倒下了。而倒在地上的任性,还有什么意义呢?除非像旁边的卧龙松那样,倒成了卧姿,倒出了境界。

自在松

鳞片斑驳的卧龙松主干横生,犹如一条翔云归来的苍龙,漫不经心地翻过石栏,惬意地横卧在刻有清代恭亲王奕手书“卧龙松”三个大字的石碑上。此松植于辽代,迄今已逾千岁。田树藩诗曰:“千载古松号卧龙,居然雨露受尧封。历经多少沧桑感,治乱兴衰不动容。”动容与否姑且不论,单说盘曲横生的奇特造型,并非古松自然长成,而是僧人们采用掐尖折枝技法修整而成,经过辽、金、元、明、清历代僧人精心培育,才有了今天的形状。

九龙松植于辽代,树龄逾千年,据说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白皮松。树干分为九股,鳞甲斑驳,宛如九龙飞天,“九龙松”因此而得名。田树藩诗曰:“一根九干亦何奇,郁郁苍苍绝世姿。恰是龙王生子数,太康遍刻石幢诗。”九龙松东边是抱塔松,树干跨越矮墙,两条粗壮的枝桠盘绕在辽代高僧法均大师的墓塔两侧。如今,虽然仅存一根抱塔主枝,但仍不失古松抱塔的神韵。大雄宝殿前的凤尾松,与龙凤松中的凤松形态相似,但一侧枝条几乎垂到地面,看上去更像凤尾。菊花松和莲花松分别位于法均大师墓塔南侧和地藏院,前者的松针如朵朵秋菊,后者的树冠如盛开的莲花。

九龙松

我和一位朋友闲聊松树,与他偏爱黄山松的俊美不同,我更爱西山古松的苍劲、超脱和富有趣味。如果说黄山松是一群帅男靓女,那么西山古松则是一群仙风道骨的寿星。“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因为饱经沧桑,它们通透而有趣。人贵在有趣,树也一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