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至西汉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河西走廊打通西域,优质和田玉玉料大量涌入中原,玉器器种丰富,以“游丝毛雕”及“汉八刀"为代表,创造了玉器雕刻难以逾越的高峰。玉璧、玉圭成为最主要的礼器,君子佩玉成为主流。特别是西汉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央统治力量的加强,使得玉器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造型和制作工艺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战国汉代时期玉器也继红山玉器、良渚玉器和龙山玉器之后是我国玉器发展史上的第四个高峰期。
从发掘出土的汉代玉器看,西汉前期,由于经过秦末的战乱,玉器手工业没有什么发展和创新,当时的玉器造型和纹饰,主要是承袭了战国以来的传统;汉代中期以后,新的品种和器形陆续出现,玉器制作工艺上逐渐形成新的艺术风格。在雕琢工艺方面,西汉时期透雕、圆雕、高浮雕的玉器增多;在造型、纹饰风格上,西汉时期也有较大的变化,一些富有现实感和生命力的像生类玉器,把形与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艺术水平大大超过了先秦的玉器。这一时期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西汉玉器主要出于诸侯王及其亲属的墓中。例如:河北满城陵山1、2号墓(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定县40号墓(中山怀王刘修墓),北京大葆台1、2号墓(广阳王夫妇墓),山东巨野红土山汉墓(昌邑哀王墓)、曲阜九龙山鲁王墓,江苏徐州楚王墓、扬州“妾莫书”墓、河南永城梁王墓和广东广州南越王墓等。
其中,广州南越王墓所出的玉器数量最多,共件(套),包括礼仪用玉、丧葬用玉、装饰用玉和日常生活用玉等类。其中如丝缕玉衣,大量的玉璧和玉剑饰,可复原的成组玉佩以及玉制的容器等,特别引人注目。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年至年在位。该墓于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年发掘时,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年,南越文王墓与南越国宫署遗址与秦代造船遗址、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一起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提起南越王墓,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那件著名的玉衣,那件比河北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还早十年的南越王的丝缕玉衣。
图1: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丝缕玉衣
玉衣出土时,连接玉衣的丝缕和衬底麻布已经腐朽,玉片坍塌在地。仰身直肢,头北足南,面罩上覆盖着玉璧和金片瞑目,头枕着丝囊珍珠枕,双手放在腹上,双手握觽,两腿稍稍分开,胸腹部舖置有组玉璧、组玉佩、珠襦、印玺等物。玉衣内贴身放置14块玉璧,身下铺设5块玉璧,玉衣两侧各有铁剑5把,玉衣内有部分遗骸,但是腐朽非常严重。
丝缕玉衣长厘米,肩宽44厘米,由块青玉片组成,分头套,上衣,袖筒,袴筒,手套,鞋组成。这套玉衣是继中山靖王刘胜,刘胜妻窦琬之后发现的第三套玉衣,赵昩约比刘胜早死10年,因此,这是我们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玉衣。
南越王墓出土各种玉璧56件,仅主棺室就有47件,说明墓主对玉壁的喜爱。这些玉壁中比较突出的有大玉璧、透雕重圈二龙衔环璧、透雕龙纹玉璧、透雕龙凤涡纹玉璧、鲁首玉璧、双联玉璧等。
图2: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璧中之王”
南越王墓主棺室出土的一件大玉璧(见图2),直径达33.4厘米,内径9厘米,厚0.7-1.1厘米不等,青玉质,湖绿色,有褐黄色沁斑,纹饰分为三区,内区双体龙纹,中区为蒲格谷纹,外区7组双体龙纹,表面有宽窄不一的丝带缠绕痕迹,此璧因开料时偏差,薄厚严重不一,外径与好径都有螺旋细丝纹路,应该是用大口径管钻下料所留下的痕迹。
此璧处于赵昩的头箱,于放置珍珠的漆箱中7叠璧中的第一块,是目前我国出土玉璧最大的,又是碾琢双体龙纹最多的,雕刻精致,纹饰古朴庄重,颇有帝王之气,堪称战汉“璧王”。
图3: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兽首衔玉璧
兽面纹衔活环璧铺首(见图3),这件就是大家广为熟知的,南越王墓代表玉器之一的精美之作。通长18.2厘米,兽首长11.3厘米,宽13.8厘米,厚0.7厘米,璧直径8.9厘米,孔径3.4厘米,璧厚0.4厘米。青玉质,淡黄色,白化严重,已经失去光泽,仅仅兽面纹鼻子处,已经活环璧还温润透亮,表面粘有朱砂。全器由一块整玉雕成,璧双面谷纹,兽面背后光素,由整玉雕成,主纹为近方形的兽首(辅首),透雕,怒目横髭。兽鼻中有銎孔,衔璧,兽首右侧透雕一只螭虎,立姿,头朝下,独角,尖嘴竖耳,尾部蜷曲。此器碾琢极为精美,设计巧妙,出土于赵昩丝缕玉衣面罩前面。
图4: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谷纹璧饰牌形佩
镂雕凤纹出廓谷纹璧饰牌形佩(见图4),长14厘米米,宽7.4厘米,厚0.4-0.5厘米。这件玉器,也是在南越王玉器里为大家熟知的,也许以前大家认为这个东西比较大,最少要20-30厘米。但是这件玉器确实很小,至少比我们很多人心目中想象的要小很多。原件断为两截,中间用金锓连接,整个牌饰设计精美,动感飘逸。金锓铸造,长2厘米,宽0.8厘米,表面饰针刻卷云纹。出土时处于赵昩丝缕玉衣左肩上方。
图5: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谷纹双联璧
谷纹双联璧(见图5),通长12.4厘米,通高7.6厘米,璧直径6.2厘米,孔径2.0厘米,厚0.4厘米。青玉,黄花白化严重,有部分剥蚀,表面残留丝缕缠绕痕迹。出土于赵昩丝缕玉衣鞋底处。
图6: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镂雕龙凤纹璧
镂雕龙凤纹璧(图6),这是南越王玉器中的代表之作,南越王博物馆中最精美的玉璧,国内各博物馆中也是非常罕见。直径10.6厘米,内径5.2厘米,厚0.5厘米。青玉,淡黄色,有云状白化,有很好的光泽。整个设计非常精美,内外出廓甚为巧妙,极为动感,在平面中大显立体效果,是我国汉代玉璧中的精品。出土于赵昩丝缕玉衣的面罩上。
图7: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双环三龙谷纹璧
双环三龙谷纹璧(见图7),直径9.6厘米,内径4.4厘米,厚0.6厘米,青玉黄绿色,部分白化,双面同样纹饰,碾琢精巧,形状别致。出土于赵昩丝缕玉衣阴部。
图8: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组玉璧还原图
组玉璧(见图8)在丝缕玉衣的下半身,从腹部到腿部,舖置着10块玉璧,排列有序,其中6块较大,直径25-27厘米,4块较小,直径9.3-14厘米。玉璧上面残留大面积丝缕缠绕痕迹,估计当时用丝缕将10块玉璧按照一定顺序,连接成一片,并盖于玉衣下身。在尸体或者玉衣上舖置组玉璧,在曲阜鲁城东周墓,河北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墓,巨野红土山西汉墓等都有发现。
图9: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组玉璧之首---碧玉玉璧
组玉璧之首(见图9),直径25.8厘米,内径6.8厘米,厚0.7厘米,碧玉,墨绿色,大面积白化,纹饰两面相同,纹饰分为两区,分区棱与内环棱是凸起弧面,上面阴线刻云气纹。这在全墓出土的71块玉璧里,是唯一的一例。内区谷纹,外区双体龙纹。这是组玉璧之首,丝缕玉衣的两只手套合拢放在这块玉璧上。在组玉璧中,有三块为碧玉玉质(见图10)。
图10: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组玉璧---三件碧玉玉璧
组玉佩出土于玉衣胸腹之间,覆盖于组玉璧之上。其中,镂雕勾连纹出廓双凤纹内出廓龙纹璧(见图11),宽10.2厘米,璧直径7.2厘米,孔径径4.1厘米,厚0.3厘米。青玉,黄白色透绿,出土时已经断裂,碾琢精致,设计精巧,其中一只凤翅残缺。
图11: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组玉佩之镂雕龙凤玉璧
组玉佩中,谷纹出廓双凤纹璧(见图12),长9.1厘米,高7.0厘米,璧直径6.9厘米,内径2.2厘米,厚0.3厘米。青玉,湖绿色,大块面积白化,上下边皆有钻孔,出廓双凤纹以阴线刻画,表面残留丝缕缠绕痕迹。
图12: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组玉佩之双凤纹玉璧
图13: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组玉佩之双凤纹玉璧
组玉佩中,蒲纹双龙联体璜(见图13),长14.1厘米,宽5.5厘米,厚0.4厘米。青玉,黄白色,双面同样纹饰,大面积云状白化。表面残留丝缕缠绕痕迹。
图14: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谷纹金钩龙形佩
谷纹金钩龙形佩(见图14),长11.5厘米,宽1.6厘米,厚0.4厘米,青玉,黄白色,白化严重,龙尾原已折断,两端各钻3孔,以丝线连接。金钩的虎头上刻一“王”字,钩长5.9厘米,最宽2.6厘米,最厚0.5厘米,金钩重克。出土时位于赵昩头前右侧。
图15: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印玺
在丝缕玉衣胸腹之上,有印玺9枚(见图15),3枚一组,各盛于一个漆盒内,漆盒腐朽,残留漆皮。一人身上出土9枚印玺,这在考古界是非常少见的。
玉印中,3枚带有印文。
中,印文“帝印”,螭虎钮,边长2.3厘米,印台高0.8厘米,通高1.8厘米。青白玉,白中闪青,有光泽,整体白化严重,阴刻“帝印”,有边框和纵格,印台周边减地勾连云纹,钮上螭虎穿于云海之中,腹下穿孔。“帝印”与“文帝行玺”,在我国考古中都是首次发现,此印与满城汉墓刘胜,陕西狼家沟“皇后之玺”形制相同。《汉官旧仪》中记载: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指的就是这种形制。因南越国一、二主都自己称帝,所以其出土印玺与史、汉本传记载相合。
左,印文“泰子”,边长2.0厘米,通高1.3厘米。青白玉,黄白中闪青,周身云雾状白化,覆斗式。印文无边框栏格,字体笔画圆润,与“泰子”金银迥异。在史书之中,都没有记载第一任南越王赵佗立太子的史实,而是直接传位与孙子赵昩。这两枚“泰子”印,应该是第三任南越王赵婴齐在操办赵昩丧事的时候,“藏其先武帝、文帝玺”时,将赵昩之父的印玺一同放入墓中的。
右,印文“赵昩”,边长2.3厘米,通高1.7厘米,青白玉,黄白中闪青,周身白化严重,覆斗式,印文有边框和栏格。
图16: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韘
玉韘(见图16),长5.5厘米,宽3.7厘米,厚0.3厘米,孔径1.5厘米。青玉,湖绿色,表面云雾状白化,正面阴刻,背面光素,表面粘有朱砂,以及织物包裹痕迹。出土于丝缕玉衣头套右侧。
在内棺两侧出土了三璜三璧。主棺内侧前、中、后各有3璧3璜,璧在右璜在左,相互对称,出土时,璜之弧向内,6件玉器都有丝带包裹痕迹,在棺内有序排放璧、璜,应该有一定的用意。
图16: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三璜三璧
左行玉璧:
上,直径14.3厘米,孔径4.4厘米,厚0.4厘米
中,直径13.9厘米,孔径4.3厘米,厚0.4厘米
下,直径12.5厘米,孔径4.7厘米,厚4.5厘米
右行玉璜:
上,长28.5厘米,中宽3.6厘米,厚0.6厘米
中,长17.8厘米,中宽3.4厘米,厚0.4厘米
下,长18.0厘米,中宽2.5厘米,厚0.6厘米
玉璧是青玉,湖绿色,部分斑状黄化,纹饰工整,璜也是青玉,受沁严重,都有穿孔,两件周边有出脊齿,第一件为本墓出土的最大一件璜。
图17: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螭龙纹角形杯
螭龙纹角形杯,南越王墓的举世闻名的至宝之一。通长18.4厘米,杯口长径6.7厘米,短径5.8厘米,杯口厚0.2-0.3厘米,重克。青白玉,玉质上佳,部分黄褐色受沁,有2处绺裂,杯口稍缺损,此杯集高浮雕,浅浮雕,圆雕,阴刻于一身,布局精巧,层次分明,工艺娴熟,碾琢技巧已经到了登峰造极之地步,为汉玉之中的稀世珍宝。
图18: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盒
玉盒(见图18),通高7.7厘米,口径9.8厘米,壁厚0.3-0.4厘米,盖高3.5厘米,盒高4.3厘米,圈足径3.0厘米。青玉,湖绿色,有部分受沁褐色变化,玉质温泽,晶莹透亮,身与盖子母口扣合。
盖面隆圆,顶立一桥形钮,内穿一绞丝纹圆环,钮高8毫米,环径28毫米,盖面纹饰分3区:内区饰8瓣柿蒂纹,中区饰勾连乳丁纹,外区有四组勾连纹和花瓣纹相间,盖的里面也有纹饰,2个凤纹相绕踩踏在一个圆圈上面。盒身如碗,圈足,盒身外面也有3圈纹饰,上圈四组勾连乳丁纹和4组花瓣纹,中圈阴刻勾连纹,下圈绳纹。盒内打磨光滑。
盒盖本身破裂,在原有钻孔上加钻2个小孔,可以穿绳缝合,两孔间磨出凹槽,以隐藏绳头。
南越王墓的发现,其社会、历史、文化科学价值不但震撼岭南大地,而且惊动全国,闻名世界,从考古学界、社会各界到新闻界,无不感到惊奇。有人评价这是“令无数人苦苦探寻了多年的隐秘,中国考古史上最辉煌的发现之一”。墓中的宝贝被形容为:“珍宝灿烂”,“金灿灿”,“银闪闪”,“玉器之最”,“碧玉之宝”,“稀世之宝”,”汉玉中价值连城的绝品”,还有许多“罕见”、“首次”、“唯一”、“独一无二”、“精美绝伦”、“无法替代”等顶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