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中第一个灭亡的是蜀汉,孙吴自己还扛了17年才灭亡的,可以说占据地利的蜀汉,如果不是因为邓艾的奇袭之策是不会那么快灭亡的,快到孙吴想要帮个忙都没机会,而到了孙吴,坐拥23万大军,又有长江天线,为何也只是和晋军打了四个多月就亡国了呢?
首先要说的就是当时西晋是奉行了司马昭的策略,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如此的统一三国策略,可以说司马昭给后世统一江南政权制定了一个很好的战略决策,西晋五路陆路大军南下,加上水师由长江上游顺江而下的战术,成为了后世的经典战例。
孙吴面对的局势可以说远没有蜀汉那么好,毕竟已经不存在什么三国了,西晋国力日盛,割据江南的孙吴帝位来的都不合法,之前还是曹魏的吴王,孙氏和江南士族也没有完全融合,而且西晋在晋武帝泰始五年,也就是年便开始继续国力,准备一举灭吴了,可以说为了灭吴,西晋最起码精心准备了10年,淮南之地在三叛之后再无打乱,邓艾当初广开河渠,实行屯田之策,也是让淮南之地成为了孙吴心脏建康头上的一把刀。
而反观孙吴这一方,可以说是被孙皓折腾坏了,本来孙皓被扶持为帝,是因为他的前任孙休死后,恰逢蜀汉被灭,吴国已经没有盟友,处于被完全包围的地步,外部军事压力骤增,所以吴国需要一个有能够力的国君继位,《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休薨,是时蜀初亡,而交阯携叛,国内震惧,贪得长君。
《江表传》记载,皓初立,发优诏,恤士民,开仓禀,振贫乏,科出宫女以配无妻,禽兽扰於苑者皆放之。当时翕然称为明主。孙皓继位之初,表现出了明君之相,安抚百姓体恤士卒,别的不是,起码当初这位暴君还是想要有所作为的,还是想要稳定吴国局势,进而统一天下的。
只是好景不长,在治国方面稍稍有了些政绩,孙皓就开始飘飘然了,皓既得志,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孙皓开始残杀宗室和大臣,杀害孙奉,流放孙霸二子,诛杀孙奋及其五子,杀死异母弟孙谦、孙俊,其在位时的丞相,也就是张悌还算有个好结局,战死于沙场,其他的丞相不是被自杀,就是砍头,夷三族,流放的结局,加之孙皓常年发动针对西晋的战争,但是没有取得足够改变局势的战果,反而是劳民伤财,进一步削弱了吴国的国力,可以说面对意欲吞并孙吴的西晋,国内混乱的吴国已经没有了抵御的能力。
在晋灭吴的战役中,统领晋国水师的王濬是个关键人物,《晋书.王濬列传》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濬有奇略,乃密表留濬,于是重拜益州刺史。西晋虽然兵力占优,但是唯独在水师方面不及孙吴,而想要灭孙吴,就必须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不然渡江的晋军,时刻有着被切断后路的危险,孙吴水师是其能够割据江南的最大根基,而这一切随着王濬在益州训练水师而宣告结束。
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西晋具备足够强大的国力组建中原王朝第一支足够强大的水师部队,不过晋书的记载可能略有夸大,在当时的造船技术下,能否建造出能够载余将士的战船是个疑问,毕竟这就已经是一座水上城堡了。
多说一个插曲,就是王濬当初收养过很多被弃养的男婴,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这件事也是能够看出当时战乱频繁,百姓徭役之重,毕竟适龄男子是战争中最大的消耗品,所以当时处于战乱频繁之地的百姓都不愿意养男孩了,男孩长大了也是去战场送死,可见战争的残酷。而这些王濬收养的男婴,在灭吴之战中,大多从军,先在巴郡之所全育者,皆堪徭役供军,其父母戒之曰:「王府君生尔,尔必勉之,无爱死也!」他们成为了最忠心于王濬的士兵。
待王濬所练水师已形成战力,西晋也解决了西北的鲜卑问题,王濬便上书司马炎,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
由此晋灭吴之战拉开了帷幕,西晋采取的战略羊祜生前的战略,《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遣镇军将军、琅邪王伷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浚、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东西凡二十余万。
这里的王浚就是王濬,只是记载不同,西晋的战术很是令孙吴难受,有司马伷和王浑组成的东线军团,死死地将孙吴精锐吸引在江淮一线,毕竟他们兵锋直至建康,孙吴的重兵精锐集团深受牵制,无法支援长江中上游的吴军。
而其他几路陆路大军的目的一个,就是打通长江之上的各个战略要点,这样王濬所率主力水师就可顺江而下,直抵建康城下,在总兵力上,西晋也不是占据绝对优势,不过吴国朝堂却表现得毫无招架之力。
吴主孙皓早已对朝政不感兴趣,而且自认吴国水师强大,可以保自己做一个安乐皇帝,所以在西晋已经流露出灭吴的军事意图时,孙皓的决断就是不管。
濬造船于蜀,其木柿蔽江而下。吴建平太守吾彦取流柿以呈孙皓曰:「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终不敢渡。」皓不从。陆抗也劝谏过孙皓,“西陵、建平,国之蕃表,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可惜孙皓不针对的做出相应军事安排,结果就是面对西晋各路大军讨伐时,显得没有足够的应对措施,长江上的重要屏障隘口相继失陷,王濬水师得以肆无忌惮的顺江而下,而这个时候孙吴赖以存亡的水师呢?直接降了,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军万人御濬,象军望旗而降。这也是孙皓在位时折腾的,闹得国内民怨沸腾,将士怠战,吴军早已没有了军心。感觉孙吴亡国时,将士的军心是比不上蜀汉的,《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於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可见蜀军将士还是有一战之心的。
而在王濬水师一路东进之前,在陆战上,孙吴也是大败亏输,面对司马伷和王浑的南下,孙皓派遣丞相张悌率主力吴军北上抵御,晋来伐吴,皓使悌督沈莹、诸葛靓,率众三万渡江逆之。这三万吴军应该是精锐的陆军了,毕竟到了那个时候,吴国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保留的了,但是这三万主力吴军却遭遇了大败。
当时沈莹建议不渡江,死守南岸,以逸待劳击溃来犯之晋军,宜畜众力,待来一战。若胜之日,江西自清,上方虽坏,可还取之。今渡江逆战,胜不可保,若或摧丧,则大事去矣。可惜张悌不停,非要渡江而战,遂渡江战,吴军大败。
至此水路两路吴军都战败,也就无力抵挡西晋大军的开进,王濬最先到,於是受皓之降,解缚焚榇,延请相见。吴国灭亡了。
参考资料《晋书.武帝纪》《晋书.王濬列传》《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江表传》《三国志.姜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