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柿场铺红乡村振兴致富路

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竹园镇立足西红柿主产区的产业优势,通过“两强”“两拓”“两促”的方式,跑出“支部联建、产业联盟”抱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加速度”,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

以“两强”为突破,抓牢发展机遇

强组织。完善“党支部+村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运行机制,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基层公共服务精准高效,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日益凸显。

强产业。立足竹园镇光照时间长、成熟周期短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加强选育良种、技术指导和田间管理,及时提供市场信息、栽培技术、收购销售等服务,构建起较为完善的蔬菜产业链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造就当地西红柿“颜值高、营养足、味道美”的好品牌,备受客商青睐,畅销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等地,推动西红柿产业蓬勃发展。年,西红柿种植面积亩,产量吨,总产值元。

以“两拓”为双翼,推动提质增效

拓宽集体收入来源。围绕闲置资产、农旅结合等重点,加快推动闲置资源“增值”、乡村特色“变现”、集体收入“突围”,盘活集体资产,提高“造血”功能,极大改善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以点带面、因地制宜推广产业增收模式,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和增收。

拓展发展路径。用活用好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在赵林村投资建设标准化、规模化蔬菜大棚,吸引有实力的农业种植大户投资发展蔬菜种植。同时,积极吸纳周边低收入人群优先到基地务工,实现利益“双绑”联农助农,带动赵林村周边群众余人就近务工,人均工资性收入增收余元。年,赵林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由原来的7.5万元/年提高到21.5万元/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

以“两促”为目的,实现村强民富

促群众增收。大棚里的工作比较精细,但对劳动强度要求不高,非常适合50到60岁的人群就业,村里的人也有了收入保障,实现“家门口”创业就业致富。从棚间管理、采摘到装箱,西红柿产业有效解决当地群众的就近务工问题,也激发了群众参与种植大棚西红柿的积极性。目前,每亩大棚可为种植户带来元的毛收入。

促效益带动。龙潭村科普宣传员、农科指导员、脱贫户杨丽琼依靠小额信贷金融政策筑牢脱贫致富之基。年、年,杨丽琼均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获批无息贷款5万元,发展壮大西红柿种植产业。年,她种植大棚蔬菜10余亩,主要种植番茄和辣椒,纯利润10万多元,成为了全镇大棚蔬菜种植科技示范户。此外,她还带领了周边60余户农户种植大棚蔬菜,实现增收致富,赢得了大家的称赞。(供稿: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乡村振兴局)

1总监审姚卜成监 审韩世雄责任编辑张院静标签基层动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