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农业遗产:北京农业新的增长点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发展、休闲产业,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其农业日渐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京城的农业真的要被淘汰了吗?它还有复苏的机会吗?
在现代化社会中,强调保护和利用非遗,是要让生活倒退到过去那种原生状态吗?作为农耕文明的承载者,非遗能满足当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吗?
本版邀请三位学者,从保护与利用的角度,对非遗的“生产力”进行解读,阐释非遗能为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怎样的动力,以期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农业用地面积逐年缩水,农业产量逐年下降,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增长点。作为首善之区,特别是作为六朝古都的北京,它的第一产业是否真的已经走到了尽头?是否真的就应该被其他新兴产业取代?抑或是峰回路转之后,还有柳暗花明的机会?
有着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因为要不断向宫廷提供特别服务而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皇家特点的农耕文化。这笔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正是北京农业新的增长点。北京市共有50项农业遗产,主要分布在远离城市中心、工业相对不发达、人口密度偏低的远郊区县及深山区。其中,大兴、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等5区县,共有农业遗产33项,占总量的66%;近郊区县及浅山区,包括朝阳、丰台、海淀、顺义、通州、平谷、密云、怀柔等8区县,共有农业遗产17项,占总量的34%;中心城区及工业区,包括东城、西城、石景山3区,由于这里城市化及工业化发展迅速,已经没有农业文化遗产。
1.主要品类是食物
在北京市农业文化遗产中,蔬菜种植类农业遗产有3项,占北京市农业文化遗产总量的6%。它们分别是:门头沟泗家水红头香椿栽培系统、房山上方山香椿文化系统和大兴皇家蔬菜栽培系统。在这3项农业文化遗产中,前2项地处深山区,属采摘农业。而后1项则属于专门为皇室提供蔬菜的种植型农业。
目前,全国蔬菜种植类农业遗产仅占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量8%,与之相比,北京的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是由于北京市蔬菜种植类农业遗产主要是为宫廷服务的。这一点,从作为六朝古都宫廷商品提供商的那天起,就已经定性了。
在北京市农业遗产中,花卉种植类农业遗产只有3项,占北京市农遗总量的6%。它们分别是:丰台花乡芍药复合种植系统、房山黄芩文化系统、门头沟妙峰山玫瑰花栽培系统。三者尽管都属花卉,但功能并不完全相同――丰台花乡芍药复合种植系统主要提供观赏型花卉,房山黄芩文化系统主要提供药材,而门头沟妙峰山玫瑰花栽培系统主要提供香料。与全国花卉种植类农业遗产仅占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量7%的比例相比,北京的这类遗产比重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在北京市农业文化遗产中,粮食作物种植类遗产比重并不大,共4项,占北京市农业遗产总量的8%。与全国此类遗产占比30%的比例相比,北京市的这类遗产总量太低,其比例甚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27%,说明北京自古便是个典型的消费型城市,其粮食消费主要依赖外援。在这4项农业遗产中,有3项是水稻种植,它所代表的是进入北方后的南方稻作文化的最高水平,而房山旱作梯田系统所代表的则是北京旱作农业的最高水平。它们分别是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海淀京西贡米保护区、房山京西贡米保护区)、顺义水稻栽培系统和房山旱作梯田系统。
在北京市农业文化遗产中,养殖类农业遗产只有4项,占北京市农业遗产总量的8%,与全国养殖类遗产占比11%相比,北京的总量明显偏少。在这4个项目中,朝阳洼里油鸡养殖系统、大兴北京鸭养殖系统、房山中华蜜蜂养殖系统等项目,在历史上专门为宫廷提供优质食材,而宫廷金鱼养殖系统主要用于宫廷内部的金鱼培育及观赏。由此也不难看出,作为农业遗产的北京养殖业,同样是为皇家服务的,基本上代表了明清以来北京养殖业的最高水平。
在北京市农业文化遗产中,水果种植类农业遗产共37项,占北京市农业遗产总量的74%。与全国水果种植类农业遗产仅占32%相比,其总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倍还要多,是北京市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个突出特点。可以说,北京市农业遗产基本上是以水果种植类遗产为主体建构起来的。
在果木种植类农业遗产中,梨所占比例最大,共8项,在门头沟、房山、大兴、昌平、平谷、怀柔、密云等北区县及西北区县都有分布。在梨的大类中,京白梨所占比重最高,此外,还有金把黄鸭梨、佛见喜梨、蜜梨、红肖梨、鸭梨等。枣的种植在北京比较普遍,共5项,主要分布在朝阳、丰台、房山、昌平、怀柔等地。杏树种植排第3名,共4项,品种多样,既有传统杏树,也有玉巴达杏、铁吧哒杏,还有仁用杏。核桃种植并列第4名,共3项。主要分布在门头沟、昌平、平谷3区。柿子并列第4名,共3项。主要分布在门头沟、房山、昌平3区,品种以磨盘柿为主。栗子并列第4名,共3项,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房山、昌平、怀柔一线。葡萄同样并列第4名,共3项,主要分布在通州、大兴、延庆等区土地相对平坦的地方。李子名列第5,共2项。一个在密云,一个在延庆。此外,排名第6,各有一项的还有延庆的香槟果、八棱海棠,房山的山楂、昌平的海棠、大兴的西瓜、丰台的桃子等等。作为规律,耐旱的香槟果、八棱海棠、山楂等,主要分布在寒冷的高海拔山区,而喜水喜肥的西瓜、桃子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带。
2.品质保障是御贡
北京市的农业遗产绝大多数都与宫廷特供有关。50个项目中,至少38项是皇室特供。这些贡品可以占到北京市农业遗产总量的76%。
譬如郎家园的枣、门头沟龙泉雾的香白杏和骆驼黄杏、门头沟的京白梨、房山的磨盘柿、京西、顺义的水稻等。有些非但进过宫,还受到过皇帝的赞誉,如洼里的油鸡、宫廷的金鱼。清朝的皇帝常常亲自参与农业生产――如康熙皇帝亲自参与过“御稻米”的培养,使得包括京西稻在内的优良品种得以广泛传播;乾隆皇帝不但从南方引进了“紫金箍”稻种,还亲自组织力量大兴水利,垦荒耕田,仅在三山五园一带,便开辟了御稻田1万多亩。为了确保贡品质量,皇家还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京西稻生产的监管工作。如清代的康熙皇帝便在宫廷设置过稻田厂,专门负责京畿一带皇家稻田的监管工作。
在北京农业遗产中,与帝王生活发生过密切联系的项目非常多,是其他省区农业遗产项目的数十倍。原因有二:
一是北京是中国历史上的“六朝古都”。无论是哪朝哪代的帝王,都需要享受最好的服务。于是,便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专门服务于皇家的农业种植、养殖户,为皇室提供特贡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就培育出一系列品质优良的农业品种,同时也积累起来一整套严格且完整的、符合朝廷贡品要求的农业生产技术。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北京地区的农产品在品质上,往往会优于其他省区。
二是这些农业遗产地与皇城近在咫尺,可以及时地为宫廷提供新鲜食材,特别是新鲜水果。“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晚唐诗人杜牧的名句中我们不难想见到,历史上为满足皇室口腹之欲,农人、公差所付出的种种艰辛。而作为京城农业遗产地所具有的这种先天的地缘优势,也为北京农产品,特别是那些不宜长途运输的水果、蔬菜进入宫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正是这种御贡的特性,保障了北京市农业遗产的高品质。
3.时代价值是动能
北京是中国城市发展、技术更新的排头兵,它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城市扩张带来的耕地面积的急剧锐减和传统品种的快速消亡。近三十年来,北京城市发展迅速,近郊土地锐减。原生活在市中心的农业遗产,有的已经消失,有的被严重压缩,有的则被迫外移。其基本规律是:具有不动产性质的,种植面积会被明显压缩;如京西稻已经从原有的亩,锐减到了现在的亩。而具有动产性质的,则发生明显的外迁;如北京鸭、洼里油鸡等项目大多被外迁到了周边区县。
保护北京的农业遗产绝非单纯的“为保而保”,而是要将之放到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和考量。
第一,只要保护好北京市农业遗产,中国最优秀的皇家种植、养殖技术就保护下来了,北京地区最优秀的皇家农作物品种、水果品种就保护下来了。如果上述工作进展顺利,我们就有机会将遗产地打造成为北京皇家贡品种植基地和销售基地;我们还可以通过启动“皇家伴手礼”工程,彻底解决北京伴手礼不足及升级换代不够等一系列问题。
第二,只要保护好北京市农业遗产,我们就可以将这些农业遗产地打造成为皇家农产品品种的繁育基地、推广基地,北京农业就可以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只要保护好北京市农业文化遗产,我们就有机会将它与旅游结合起来,将其打造成为别具一格的旅游集散地和游学参观基地,让人们在这里感受自然清凉,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祖先们的文化创造力。
总之,农业遗产是北京农业复苏的一剂良药。保护好它们,是为北京农业的未来发展找到一个新的路径,同时为北京市旅游业的发展与振兴,提供一套完全不同的思路。
(作者:苑利,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导;顾军,系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