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 柿价格 >> 协合万邦互鉴

协合万邦互鉴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m.39.net/pf/a_4620139.html

#辽博和合中国特展#

压印佛像纹金珰

十六国北燕/年辽宁省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一面压印一佛二菩萨像,佛像双目横长,趺坐作禅定印,一面缀步摇金叶,显示出鲜明的慕容鲜卑文化特色。这件文物是早期佛教东传和在北燕发展的重要物证,是佛教在北燕地区日益兴盛的一种反映。这种装饰品表现了中原文化、佛教文化与鲜卑系统文化的交汇融合,对东北亚金饰品文化的影响至为深远。

“飞天童子图”绢画残片

唐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峪沟出土/旅顺博物馆藏

绢画仅存形象生动,作飞翔状的童子。童子全身赤裸,眉间鹅黄,颈佩项饰,臂绕红色帔帛,双手持物,手腕和脚腕处皆配钏,肢体舒展,自然向上弯曲,四周祥云环绕。

鱼龙纹葵花铜镜

金代/辽宁省铁岭金属熔炼厂拣选/辽宁省博物馆藏

八出葵花形,平顶圆钮。镜背铸一鱼龙绕钮盘曲,首尾相接,龙首张口作吞珠状。鱼身饰鳞纹,前鳍化作卷曲的羽翼,尾部上方有火焰状纹饰。整体纹饰饱满生动。边有“西京大同县官”刻款及花押。西京大同隶属西京路大同府。

摩竭形坠

辽代/辽宁省北票北四家营子水泉辽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坠以石雕刻。摩竭龙首鱼身,龙口张开,见其齿锋利,舌微卷起,双目圆睁,鱼身侧出双翼,展翅腾飞。整体形态极富动感。

“阿弥陀净土变相图”绢画残片

唐大历六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峪沟出土/旅顺博物馆藏

此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故事。画面上半部一对乐伎,一人吹笙,一人擘箜篌,并排坐楼台之上;发髻高束,余发披肩,上身裸露,颈佩项圈,臂腕有钏,帔帛绕身;中部莲池,池边栏杆上伫立飞禽;下部绘三供养人,右侧以墨笔楷书数行,有款“大历六年四月十八日”。此为大幅绢画的残存部分,具有唐代绘画富丽堂皇的风格。

摩竭形耳饰

辽代/辽宁省建平朱碌科乡王府沟村辽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摩竭是印度神话中的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动物,汉译作摩竭、摩伽罗等。4世纪时,它的形象随着佛教而传入中国。摩竭纹是唐代金银器上常见纹饰:龙首鱼身、带翅带鳍、长鼻上卷、大眼圆睁。契丹人对摩竭纹一直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摩竭纹有柄铜镜

金代/原东北博物馆旧藏/辽宁省博物馆藏

带柄桃形,一龙首鱼身胁生双翼的鱼龙游弋于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头顶云层中托起一弯新月。桃形棱边压在镜柄上,柄面刻有“口口官”及花押。

镀金玛瑙镶嵌望远镜

清代/原东北军区财务部捐赠/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望远镜为镀金玛瑙镶嵌工艺装饰其外身,还可一物两用,在望远镜的一端有盖,盖上为表,在表面四周镶有人造钻石、绿宝石、碧玺等,表已残毁,仅存短针。

贴塑花纹陶片

魏晋/旅顺博物馆藏

陶片之上的贴塑图案被两条花缆分为三层。最上一层,刻划有细密的线条;中间一层,原应为连续的龛像,现仅存一龛保存的较为完整,龛下应为一尊莲花童子像;最下一层,刻划不规则圆珠纹。

“煌丕昌天”海船纹菱花铜镜

金代/辽宁省铁岭金属熔炼厂拣选/辽宁省博物馆藏

八瓣菱花式镜。纹饰是一艘海船乘风破浪的行进状态,船头、船尾及船舱中的人物依稀可见。钮上方铸篆书“煌丕昌天”,寓意“上苍保佑,天下兴盛”。

镜上船帆已落,仅挂“风标”,寥寥线条便勾勒出航海画面,可见匠人对航海的熟悉和宋金时期海运的发达。

大号字西夏文木雕印版

西夏/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宏佛塔出土/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版表面整齐平滑,版面中间为中缝,有三个略小的西夏文字;中缝两侧各刻六行西夏文字,其中最长的残存十字。此块残版是宏佛塔槽室内所发现的残版中最大的,也是唯一没有全部炭化的一块。

雕版印刷技术最早起源于隋唐之际,西夏时雕版印刷技术发展到极高水平,在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中十分突出。

花树状金步摇

十六国前燕/辽宁省朝阳田草沟墓地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由矩形牌座和花树状缀叶枝干组成。牌座中部中间突起一脊,两侧对称镂刻变形柿蒂纹,凸棱中部和镂孔周围及牌座边缘均饰一行粟粒纹。枝干分前后两层:前层自主干镂空处底缘向外再出一枝干,上分三枝,每枝存二环,缀叶;后层片状主干中部镂空,干顶六枝,每枝绕环,环内衔叶。

花树状金步摇

西晋/年辽宁省北票徐四花营子乡房身村2号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件花树状金步摇为金质。形状如一株枝叶繁茂的花树。基部呈长方形,中间突起一脊,两侧为镂空云纹,周边满布针孔,基本上为短而宽的树干,分出三主枝,共出十六分枝,枝身缠绕为环,上穿桃形金叶。此类金饰是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等北方民族的一种贵族冠用饰品。

金指剔

宋代/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征集/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金指剔首端呈三角形,由三个近圆形和一个水滴形宝石座组成。残存两颗珍珠。最小的宝石座为一周联珠纹;其余三个宝石座有两层装饰,上层饰一周联珠纹,下层饰一周花瓣。剔身为圆锥形,有锻造工艺痕迹。小巧精致。

经专家考证,此金指剔属西夏之物。这件金指剔经过焊、锤、镶嵌等工艺制成。

嵌石金珠

西晋/年辽宁省北票徐四花营子乡房身村2号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为金片打制成胎,再镶嵌绿松石等宝石,以金珠焊接工艺,装饰镶嵌周围。镶嵌物仅存两处。

嵌宝石金环饰

东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征集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以金丝弯曲形成两个同心圆,其间以金丝扭曲构成三角形镂空,在镂孔中填以玛瑙、琉璃、费昂斯料;再在外圈焊穿环。主体一侧有缺口。两件环饰采用同样的工艺制作。专家认为此件器物为东周时期,但其制金与镶嵌工艺不似东周时期的风格,而是具有较为浓郁的域外之风。

嵌石金戒指

西晋/年辽宁省北票徐四花营子乡房身村2号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戒环打制而成,上有压印纹饰。中部镶嵌绿色玉石,旁侧镶嵌蓝色玉石,仅存五处,在镶嵌周围以金珠焊接工艺作联珠纹样。戒环中断,有一小缺口。

红衣西域僧图卷

元代/赵孟頫/纸本设色/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卷绘一红色袈裟的西域僧人,盘膝端坐在嘉树下的坡石上。此僧浓眉深眼,大鼻隆突,胡须络腮,肤色黝黑,目光深邃,面容慈祥,左手向前平伸,掌心向上,右手抱入红衣之内,似在说法布道。身后藤蔓缠绕着菩提树。

画面之后有赵孟頫、董其昌、陈继儒题跋。

作者赵孟頫(-)是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入元出仕,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作为元代的艺坛领袖,素有博学多闻、操履纯正、文词高古、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誉。

穿金丝琥珀耳坠

辽代/辽宁省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叶纹琥珀佩盒盖

辽代/辽宁省阜新塔子山辽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竹节形琥珀饰

辽代/辽宁省新民巴图营子辽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琥珀串珠饰件

辽代/辽宁省新民巴图营子辽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荷叶纹琥珀饰件

辽代/辽宁省新民巴图营子辽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覆叶形琥珀饰件

辽代/辽宁省新民巴图营子辽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胡人形绿釉陶烛台

汉代/年陕西省西安火车站乘警队移交/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藏

这件烛台的器座为一深眉高鼻的胡人蹲坐,神情诡秘,头顶为高筒烛台。此类器物在河南三门峡境内也有出土,此外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馆也藏有同类型的烛台。

高筒烛台属于中国灯具中的传统样式,以胡人形象为座的灯具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象征,属于吸纳西域风貌而进行的本土化创造。

唐三彩角杯

唐代/辽宁省朝阳北郊唐墓出土/朝阳博物馆藏

整体为孔雀形。弯曲的颈、首构成杯子把柄,圆鼓的腹部为杯身、舒展的尾屏形成杯口。造型别致,形象生动,实为唐三彩中的上乘之作。此器造型与西方的“来通”十分相似。

来通杯的造型传入中国后,引起了中国工匠的创作热情,制作了金、银、玛瑙、三彩等不同材质的来通杯。

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

元代/征集/辽宁省博物馆藏

胎质洁白厚重,釉质鲜润,白中闪青,青花发色浓艳,有铁锈斑。通体饰纹。腹部菱花形开光内绘松、竹、梅及莲池鸳鸯;颈、肩部开光内饰为折枝花卉纹;口边绘菱形柿蒂纹;底足为变形莲花瓣纹带。为元瓷中极为罕见之珍品。

青花瓷自唐代试烧,到元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离不开青花钴料的引进。

云龙人物纹转心象牙球

清代/征集/辽宁省博物馆藏

其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一大球,镂雕云龙纹。大球内透雕二十一层小球,球球相套,层层能转,满地纹饰。中部有三节台柱,其间置一六层透雕小球,纹饰与大球相同。下部为透雕卷草云龙四足座,座上雕人物顶柱状承盘。

象牙球,又称鬼工球。当时象牙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输到达中国,这条丝路同时也为广作牙雕技艺的创新带来了灵感和需求,其中象牙“鬼工球”的早期工艺可能与中亚牙雕车镟工艺有关。

痕都斯坦描金玉双耳杯

清代/原东北博物馆旧藏/辽宁省博物馆藏

玉质洁白。器口为椭圆形,花式口,两侧为花叶形耳。腹部外壁为金丝镶嵌缠枝花叶纹,内壁为金丝镶嵌鱼纹,表现“花在池塘边,鱼在水中游”的趣味。下有荷叶形底足。全器颜色淡雅清秀,制作精致,富丽高贵。以动物和植物作为器体造型和花纹装饰的题材及金银丝镶嵌于玉的工艺都是痕都斯坦玉器的重要特点。

仿痕都斯坦玉菊花形碗

清代/原东北博物馆旧藏/辽宁省博物馆藏

玉质白色。器呈敞口,形似盛开的菊花,花瓣细密,中心为网格纹花蕊,外分四重花瓣,底呈二重花瓣。每个花瓣外凸内凹,浑若天然,碗壁薄可透光,与痕都斯坦玉器工艺不分伯仲,堪称同类器中的精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