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州耿饼追寻千年贡品中国山东网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12月15日讯(记者张威谢雯嘉)菏泽古称曹州,耿饼故称曹州耿饼。曹州耿饼自溢霜,品质极佳,拥有精细的制作技艺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一度为皇家贡品。

“亳都柿胜紫花梅,玉雪中含虎魄胎。肺病欲苏还怅望,姚黄欧碧不同来。”这是清初杰出的诗人、文学家王士祯对曹州耿饼的描述。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柿树种植面积减少,耿饼也慢慢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杨存亮扛起传承、发展曹州耿饼产业的大旗,并研发柿饼衍生品。近日,记者走进杨存亮的耿饼厂,用镜头记录下了耿饼去皮、晾晒、上堆、长霜和成型等耿饼制作的全过程……

追寻千年的贡品—一颗果子一段故事

元朝末年,朱元璋带领起义军士兵在曹州与元军激战过后,士兵死伤严重,只得在耿庄歇息。又累又饿又渴的士兵瘫倒在柿子树林中。突然,一阵风儿吹过,熟透的红通通的柿子落在地上。朱元璋和将士们食之,顿觉甘甜无比,饥渴劳累顿消。朱元璋带领将士们冲出元军包围,开始了新的征程。

后来,朱元璋带领起义军推倒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做了皇帝的朱元璋每天锦衣玉食,日子过得神仙一般。一个冬日的午后,他忽然之间忆起多年前曾经吃过的甘甜无比的柿子,就命人前去曹州寻访,下旨曹州府火速将柿子送至京城。

每当冬至前后,耿饼橙黄透明,表面生有一层薄霜,取一个放入口中,顿觉绵软甘甜,咬一口肉质细软,令人回味无穷。

菏泽种植柿树的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盛于唐、宋、明、清。菏泽城东北有处土丘,原名桂陵。明朝时,曹州柿树以桂陵为中心,繁盛时栽种柿树近5万株。金秋时节,柿林挂满金色果子,柿叶也渐渐泛红,远远望去,似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可与枫叶相媲美,有“出城东进耿氏园,二十五里不见天”的盛况,这便是历史上被誉为曹州八大景之一的“桂陵柿叶”。

正是由于柿树与耿饼对菏泽历史文化的重要影响,所以历朝历代都对耿饼产业非常重视。而立于年的“果木柿饼烟苗免税碑”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

记者了解到,在菏泽市丹阳办事处桑海社区的广场上立有一座石碑,碑高约1.7米,宽0.6米。由于长期饱受风雨侵蚀,碑上不少文字已模糊不清,但碑额上刻有的“草木衔恩”四个大字仍很醒目。经仔细辨认,碑文自右往左书写,最左边刻有“果木柿饼烟苗免税碑”的字样。

 两个月七个步骤—古法传承

记者了解到,曹州耿饼的传统制作工序要历时两个月,耿饼的加工基本保持传统制作工艺分为选果、旋皮、晾晒或烘饼三大工序柿果有镜面柿、牛心柿、菊花顶柿等以镜面柿为正宗耿饼原料。

挑选是第一步,只有经过严格挑选的柿子才能进入接下来的工序,个头为4个一斤,直径7公分最佳,饱满、圆润、通体发黄;第二步,上机去皮,均匀的去皮,确保为下一步工序做好基础;去皮的柿子和秋日的阳光充分接触,水分自然蒸发,丹宁转化为糖分,充足的日照时间是关键;五天后进入翻晒阶段,每天翻晒一次;反复翻晒,持续半月。翻晒两周左右后,天气转凉,柿子内部糖分需经发汗后才能自然溢出。经再次筛选,上堆发汗7-10天,堆的厚度在20公分左右,每天早晚放风各一次;入缸前将发过汗的柿子捏成饼型,均匀码放入没封釉的土缸中,留气孔,用消过毒的宣纸封口,阴凉放置7-10天后自然出霜。

“作为菏泽人,我们有义务把耿饼这一古老的食品文化传承下去,不让树种绝迹,更不能让耿饼加工工艺失传。”面对记者的采访,杨存亮说出了他的愿景。单一的耿饼制作链条存在脆弱性,解决的方法就是延伸产业链条。“除制作耿饼外,目前我还生产柿子酒等产品”,一直以来,杨存亮都有一个梦想,而且愈发强烈,“希望自己能看到,有一天菏泽柿树生机勃勃,处处耿饼飘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