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纪王崮另名兴隆山探秘

文/刘庆德

巍巍纪王崮,因春秋纪王而名扬天下,年出土的“纪王古墓″,更是驰名,纪王崮的另名“兴隆山″,确确实实是远近方圆,百姓的称谓,探“谜”,原来是与沂水县泉庄镇崮崖村息息相关,在明朝万历年间(一)年,丁氏家族先祖丁葵自日照丁家楼,迁徒山坳始居,后来陈姓、傀姓迁来,随成一村,因三面环山,称谓崮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自于唐代诗人刘禹锡所著的《陋室铭》名句,比喻崮崖村恰如其份,茫茫几百年间,传说着在兴隆山有仙则兴庙的故事。

崮崖古村落,背依兴隆山(今称纪王崮),海拔高度.2米,略低于兴隆山下西有一山名曰“青山顶”,中间一山名曰“上庄子″,东有一山名曰“东顶子”,三山凸起在同一道山脉,把村落围于山坳之中,逢夏秋,早晨和傍晚时时烟雾缭绕,似仙气弥漫于村落和山峦间,村西面是低于村落的一条偌大“山胡同,南抵姜家崮,西是一道挺立天空的天然屏障透明崮,“山胡同”延绵北去,与沂源县马庄村接壤,“山胡同内有张宅村和黄崖村,居民隐居沟底或坡上,据传说正因这风水宝地,夏秋时时仙雾缭绕,民众信奉兴隆山乃仙境,在清朝嘉庆年间,各村议事修筑庙宇,塑金身神像,初步议定庙宇修建在崮崖村北上庄子山,众村乡民把修庙砖瓦、木材搬运在上庄子山,待择日动工,突然,一夜之间建庙砖瓦、木材消失,去向不明,待民众在最高处兴隆山崖之下,发现建庙砖瓦、木材,恍然大悟,齐呼:“神仙显灵″。

几百年前修建的兴隆山庙,在几丈高的悬崖峭壁之下,庙址北依峭壁而偎,南是垒砌几人高的石堰,一条石块垒砌铺成一条进庙小道,弯弯曲曲,在山坡间延伸,在山腰,一堵峦石之下一汪山泉,碧池荡波,这是信男善女取水上庙祈福之源泉,一方刻有“碧霞元君的青石碑立在泉边,这是“破四旧立四新时期,庙毁碑裂滚落至此,沿崎岖山径攀爬,不时有山石台阶残残缺缺,山石脚踩鞋磨光光滑滑,见证着几百年间,进庙烧香拜佛的人群络绎不绝,祈福祈寿,祈求风调雨顺,尽享和平盛世。

据崮崖村老年人介绍,兴隆山有“老母庙″供奉着“老母奶奶″(即碧霞元君),有“观音庙″,供奉着“观音菩萨”,庙的东首悬崖峭壁,若在往年,每逢雨季,兴隆山上洪水在此处飞流直下,形成瀑布景观,自“天上王城”开发,规划了施工方案,自然瀑布景观随之消失。至于兴隆山为何又称“纪王崮”,民间说法不已,但在崮崖周边村落,称之兴隆山的大有人在,但老年人居多,应该受兴隆山庙的影响,而根深蒂固,深入民心。清康熙年间《沂水县志》称此山“纪岗,清道光年间《沂水县志》称此山“纪王崮″,有“巅平阔,可容万人,相传纪子去国居此″的记载。但在兴隆山庙址三通古碑,一通清嘉庆8年10月8日立,一通嘉庆15年11月26日立,一通光绪33年仲秋月中立的古碑,有“重修兴隆山众庙碑记记载。在石堰下乱草丛中,有一方石香炉,刻有“兴隆山″字样,勿需置疑,“兴隆山”的的确确在崮崖周边村落,是人民心目中的仙山意境。

年10月13日,沂水县人民政府公布了“兴隆山众庙旧址″,列入沂水县文物保护之列。

扑溯迷漓的兴隆山,因仙则名,因庙则名。崮崖,一座原始古村落,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给崮崖村,戴上一顶“崮崖村中国传统村落”国字号贵冠。记得一位旅游界达人来崮崖村,说过这样一句话:“即然是中国传统村落,自然有它别于其它村落的不一样”。自然,在这座“国字号”纯山区传统村落,别有洞天,路是石板铺垫,石墙房,住户高高低低,院内院外,百年柿树随处可见,青青柿果挂满枝头,村中,一株列为“沂水县人民政府″保护名树,有着年树龄的古槐,遮住了盛夏的阳光,给一盘老碾留下了偌大一片树荫,石碾,如村中几百岁老人,静默在树下,与古槐厮守,与古槐叨叨着它和它才能听懂的语言,古槐用“沙沙”作响的声音,诉说着那几百年前的事情,古树谁人栽,石碾谁人盘,兴隆山庙宇谁人修。

(图片源自网络)

刘庆德,临沂市作协会员,沂水县泉庄镇尹家峪人,年生。泉庄农中毕业后采写新闻稿件,在省、市、县广播电台和《沂水报》《临沂日报》《农村大众》等发稿件若干篇,年参加《泉庄镇志》编篡。劳作之余,研究民俗文化,采写民间故事、游记、村史、散文。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联系、、;投稿邮箱:ddsww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