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在我国每年大约有60万肺癌患者,大约有50万例患者死于肺癌。而且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肺癌的患病率已经升至16%。
当有肺部疾病出现时,很多人会将其和普通感冒混为一谈,因此当人感觉明显感觉有相关身体症状。无法有效治愈疾病时,在医院通过检查,查出时已经进入中晚期阶段,将最佳治疗时机延误。
近几年来肺癌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爆发新冠病毒以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养肺的重要性。当身体出现这些异常的时候,大家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可能是肺部不适所引起的,要及早做检查。
01关于肺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肺脏位于人的胸腔内,周围由胸廓环绕着,前后左右由12对肋骨包绕,并且覆盖在心脏的表面。
肺底下有膈肌相连。肺一般分为左右各一,左侧有两个肺叶,右侧有三个肺叶,共有5个肺叶。
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也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之一,是人体主要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交换,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器官。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内涵是:人体与空气的呼吸。前者是属于肺的气体,是指肺的呼吸功能和体外气体交换。
因此,肺主要气体是指气体通过肺的形成和代谢,特别是气体的形成。同时,由于呼吸本身和肺的节奏,强调身体运动的调节和全身运动。同时,对一些机体其他器官也是有促进的作用。
肺不是空腔器官,应是实质性脏器。
腔体脏器为管腔结构。器官包含了很多空间器官,如胃,肠,膀胱等等。主要器官有心脏、肺、肾、肝等。事实上,他们是很有区别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实心的,一个是空心的。
肺位于人体胸腔内,是一个特别大的血液储存器官。当人体黏膜受损时,会刺激咽喉和气管形成反射,引起咳嗽,清除垃圾。
肺部可以交换气体,呼吸新鲜空气,并通过呼吸交换空气中的氧气。
02肺部不适,咽喉先知?若喉咙出现了2个异常,医生建议:提高警惕
1.咽喉部肿胀疼痛
在平时我们感冒或者上火的时候,也会出现咽喉部位肿痛,一般我们认为这是炎症所引起的。其实当肺部发生病变的时候,也会出现咽喉肿痛的现象。
尤其是当我们服用了一段时间的药物并没有得到缓解,甚至感觉肿块变大,医院做肺部CT,检查是否肺部发生了病变。
2.慢性咳嗽
咳嗽可谓是肺病最明显的表现症状了,如果是咽喉炎、感冒所导致的咳嗽,通过常规药物治疗就可痊愈。
但如果一段时间后咳嗽的症状并未好转,出现久咳不止的现象,就要考虑是肺部出现问题。
因为肺部疾病若不注重调理,很可能会出现炎症甚至癌变。因此一旦频繁咳嗽,医院做肺部检查。
03常吃以下5物有助润肺止咳
1.柚子皮
柚子是秋冬季节比较常见的一种水果,人们通常会将柚子皮扔掉,其实这样是比较浪费的。
柚子皮具有止咳,化痰,下气,快隔,消食,助消化的作用。使用柚子皮煮水喝能起到很好的止咳化痰的作用,可以多煮一些多喝几次。
2.梨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梨确有润肺清燥、止咳化痰、养血生肌的作用。因此对急性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出现咽喉干、痒、痛、音哑、痰稠、便秘、尿赤均有良效。
梨又有降低血压和养阴清热的效果,所以高血压、肝炎、肝硬化病人常吃梨有好处。梨可以生吃,也可以蒸,还可以做成汤和羹。
3.枇杷
枇杷富含糖类、粗纤维、维生素A/B/C、胡萝卜素、有机酸、钾、铁、磷、钙等多种营养物质,而且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古时被视为“珍异之物”。
中医认为,枇杷性凉、味甘酸,《本草纲目》记载其有“止泻下气,利肺气,止吐逆,主上焦热,润五脏”之功效。对肺热咳嗽、咳黄痰、干咳、声音嘶哑等症有辅助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枇杷性寒凉,含糖量高,过量食用会改变脾胃的消化功能,还可能引起腹泻。故而脾胃虚寒、便溏腹泻的人群不宜多吃枇杷。
4.罗汉果
罗汉果被人们誉为“神仙果”,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养声润肺,去除口臭之功效,而且对烟酒过度等引起的声音嘶哑、咽干口渴等效果尤佳。
降低血糖值,改善糖尿病。可以保护声音,治疗风热袭击肺引起的声音嘶哑、咳嗽不舒服、咽痛等症状。可用于肺火干咳、咽痛失音、肠干便秘等症状。
5.柿子
柿子具有润肺化痰、清热津,涩肠止痢的功效,对于秋季干咳痰多的人来说,吃点柿子可以有效润肺化痰。
但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便秘患者来说,涩柿子最好不要吃,如果柿子皮比较涩,也最好去皮吃。
04延伸:这3种茶每天多喝喝,宣肺润肺,肺更干净
1.玉竹冰糖茶
喝茶可以帮助抽烟的人降低烟对其身体的伤害,那就不妨来经常喝一喝玉竹冰糖茶。此茶有养阴生津、润喉益肺之功。取玉竹15克,加冰糖适量,加入沸开水适量加盖浸泡15分钟,并用筷子和匀后再饮用。
2.百合冬花茶
百合30~60克,款冬花10~15克,冰糖适量。将二药同放砂锅中,加水浸泡半小时后,先大火后小火煎煮两次,每次20分钟。
两汁合并后加入冰糖。适合秋冬咳嗽,咽喉干痛,略见有痰者,对支气管炎、哮喘可作辅助治疗。
3.橘红茶
此茶以橘红宣中理气、消痰止咳。茶叶有抗菌消炎作用,以此二味配制,对咳嗽痰多、粘而难以咯出者疗效较好,适用于秋令咳嗽痰多、黏而咳痰不爽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