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泥清韵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些紫砂壶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品宝库,在近百万件藏品中,陶瓷器占约三十五万件,其中我们有幸能看到的紫砂器物也不过寥寥几十件。

今天就由我带领各位爱壶的朋友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几百年前紫砂壶的魅力,欣赏下那时紫砂壶的泥料特点和制作工艺。

注:本篇所用图片和部分文字来自故宫博物院!

惠梦臣款紫砂菊瓣壶

惠梦臣款紫砂菊瓣壶,清初

盖内款

惠梦臣款紫砂菊瓣壶,高4.7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3.8厘米。

壶体为八道凹筋菊花式,花口,圆腹,直流,环柄,盖以卧狮为钮,狮前爪压绣球,狮尾兽毛清晰可见,雕工极细。壶盖内钤行书“水平”二字,壶底钤长方篆书“荆溪惠孟臣制”六字印章款。此壶胎薄体轻,砂质极细,小巧玲珑。

在紫砂历史中,有诸多造壶高手,而惠孟臣是诸多高手中最神秘的一位。首先便是他的壶艺传承为谜,没有听说他有后人或者传人,其次便是他究竟是哪个时代的人。就目前所见,孟臣造壶纪年刻款中,就有“大明天启丁卯孟臣制”、“雍正二年甲辰惠孟臣”、“雍正四年、“乾隆十三年制惠孟臣”、“乾隆年制惠孟臣(香)”及无纪年款等等多种情况。

孟臣款朱泥桑扁壶、清乾隆

有人认为孟臣是明代晚期人,也有人认为孟臣应该是在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做壶,但不管他是从明代开始生活,还是只活跃在清代,大家都认为惠孟臣应该是确有其人,而且他的制壶造诣出众,独树一帜。

我个人觉得“惠孟臣”也许是紫砂历史上最早的IP,可能是某个紫砂商号造出来的“名字”,所以他的底款可以跨时代出现在不同的紫砂壶上;而且清代闽南俗谚:“一无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无名款排第一、孟臣款排第三,可见当时孟臣壶非常受欢迎,也侧面说明其产量不小。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学术界目前也尚无定论,请勿当真。

目前出土和不断发现的孟臣壶,多为小壶,且制作精良。孟臣壶有时也成为水平壶的代名词。惠孟臣名款的小壶及“荆溪惠孟制”的印章壶,代代多有出品,值得一提的是孟臣壶的名气在日本特别大。

邵亮生款紫砂圆壶

邵亮生款紫砂圆壶、清代

底款

邵亮生款紫砂圆壶高6.7厘米,口径8.2厘米,足径8.2厘米。壶扁圆形,大口出唇边,短直流,圆柄,圈足。盖微鼓,圆钮。底刻篆书“邵亮生制”阳文印章款。栗色砂泥,上有黄砂点,砂质极细。造型小巧,做工精致。

宜兴邵氏家族是当地的制壶望族,从清初到晚清民国,前后有十几位壶艺家问世。少年时的顾景舟因家道中落辍学后,便跟随祖母邵氏学习制壶。邵亮生生卒年不详,从此壶的制作工艺手法上看,制作年代约为嘉庆时期。

紫砂桃式砚滴

紫砂桃式砚滴、清雍正

紫砂桃式砚滴、清雍正

紫砂桃式砚滴、清雍正

紫砂桃式砚滴,直径7.2厘米,口径1.3厘米。砚滴为连枝带叶桃实式,以黄白砂泥为胎。顶端进水孔有粉红色小桃花覆盖,茎端为出水孔。口与盖作卡口,将盖稍做旋转便会牢牢卡住,即使晃动和倒悬也不致脱落。砚滴表面于黄白之上点染褐红色斑点,周围浸染一片浅粉色,好似熟透了的鲜桃。

清雍正时期的御用文玩中不少是宜兴制作的紫砂器,如此精美的紫砂砚滴却并不多见。

什么是砚滴?

说起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可是配合文房四宝的用具就更多了,其中砚滴就是配合墨来使用的。

早在秦汉时期,文房用具中会有水盂,它是用来贮水的,不过使用当中会有一个缺点:用水盂往砚里倒水时,往往水流过量。

于是,聪明的古人发明了一种能够控制水量的文房贮水用具,有单独的进水孔和出水孔,且水流细缓——这就是砚滴,他还有水滴、水注、书滴、蟾注等叫法。

紫砂扁圆壶

紫砂扁圆壶,清雍正

紫砂扁圆壶高7.9厘米,口径7.6厘米,足径7.1厘米。壶直颈、扁圆腹、平底、短弯流、曲柄。紫色砂泥,质地细润,壶体光素无纹。造型规整,沉稳端庄,制作精细,充分展现雍正朝宫廷紫砂器的天然泥色之美。

与之相类似的紫砂圆壶款式众多,最著名的莫过于顾景舟大师的桑扁壶。

桑扁壶、顾景舟制

大平盖压肩,更方便冲泡;壶肚较深,利于叶片自然舒展;直流嘴如珠炮喷薄而出,力度十足,出、断水极其利索。

圈形壶柄略呈方形,与壶嘴的阳刚之气相呼应,大气得体;方中带圆,圆中有方,线条的碰撞与融合,释放东方雅致之美。

凸雕夔龙紫砂花盆

凸雕夔龙紫砂花盆,清雍正

凸雕夔龙紫砂花盆,高7.4厘米,口径6.6×6.6厘米,底径12×12厘米。花盆菱花式,板沿,菱花口,底有一出水孔,下承四云头足。栗黄色砂泥,细密光滑。腹部凸凹有致,有14条筋脉。腹中部一周凸雕4对虁龙,首尾呼应,生动活泼。

此盆造型优美,纹饰精致,是宫廷中栽种室内花草的用器,特别是泥料及时历经百年,仍神光彩如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雍正时期的宫廷绘画《十二美人图》中即能看到栽种着花卉的紫砂花盆,类似的紫砂花盆在故宫中颇为多见。

暗刻兰花诗句三角紫砂花盆、清

泥绘花卉紫砂方花盆、清

柿蒂起花扁壶

柿蒂起花紫砂扁壶、清雍正

柿蒂起花紫砂扁壶,高8.1厘米,口径8.3厘米,足径6.4厘米。壶阔口,圆肩,扁腹,短直流,粗环柄。盖面突起浮雕的柿蒂纹。浅赭色调砂泥,布满白砂点,砂泥颗粒较粗,但粗而不涩。

此壶浮雕的柿蒂纹周边翻卷,有一定的厚度,使光洁素雅的壶体增添了圆雕的神韵。浮雕的柿蒂纹具有典型的晚明风格,明墓出土的紫砂壶和宜兴窑址出土的残器中多有柿蒂纹装饰的壶流或壶盖。

吴经提梁、明嘉靖

四瓣柿蒂形纹饰

比如年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吴经提梁,从出土的砖刻墓志上得知,吴经下葬于明嘉靖十二年(年),说明此壶制于前,也是传说中供春壶诞生时代的作品。从壶上我们可以看到:流与腹的衔接处贴塑四瓣柿蒂形纹饰。

而后“柿子”这一创作主题在工艺师的手下不仅仅只体现在装饰点缀,更在茶壶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花器大家陈鸣远和紫砂七老吴云根都有传作“柿子壶”。

陈鸣远、鼠钮柿子壶

吴云根、柿子壶

吴云根的柿子壶与陈鸣远的柿子壶相差较大。在设计上壶把更偏向于实用性,壶嘴的实用性和陈鸣远的柿子壶在伯仲之间,而壶盖的设计则远优于陈鸣远的设计。

现代柿子壶皆以吴云根款柿子壶造型为基准,此壶宜装饰铭文,重在表现柿子生态的翻盖柿子壶生动有趣。

黑漆描金彩绘方壶

紫砂黑漆描金彩绘方壶,清雍正

紫砂黑漆描金彩绘方壶,清雍正

紫砂黑漆描金彩绘方壶,清雍正

紫砂黑漆描金彩绘方壶,高11.5厘米,口径12×9厘米,足径8×9厘米。壶直口,略呈长方形。器身方中见圆,圆中见长方。弯流,方柄,壸门足。出沿式盖,方亭式钮。壶为紫砂内胎,外髹黑漆,并以金彩绘画。壶身描金漆绘保存完好,盖上则大部分脱落。壶身四面所绘内容为山水楼阁图,壶柄和流上绘制梅花。

此壶造型大气,构图饱满,描金漆画精美异常,富丽堂皇,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是故宫博物院仅存的雍正朝紫砂胎描金彩绘壶。

髹漆描金工艺的具体过程是先做出紫砂壶进行素烧,然后再上黑色漆底,并在漆底上用金胶描绘花纹,趁它还没完全干透时,把金箔或者是金粉粘贴上去。描金的原料有的只有一种金箔,也有的用两三种金箔。

用一种金箔的花纹金色一致,用两三种金箔的,工匠会利用这两种或三种金箔不同的颜色、纹理、质感等,分贴不同的花纹,使金色花纹深浅不一,呈现色泽的变化,从而带来更丰富的层次效果,这有点像绘画中“设色”的感觉,《髹饰录》中把这种装饰方法称作“彩金象”

这种宫廷风格的紫砂壶,历经百年光阴、依旧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江苏宜兴古称荆溪、阳羡,境内水土利陶,砂壶宜茶。

宜兴紫砂陶创始于宋,兴盛于明清。明代万历年间,紫砂陶盛极一时,由日用陶逐渐演变为工艺美术品,并以其深邃的文化品位和精湛的手工艺闻名于世,将中国陶器之美发展到极至。也是从这时起,宜兴窑制品同样受到皇帝的青睐,开始进入宫廷。

“紫泥清韵——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些紫砂壶”系列将分为十期叙述,作者希望能以孱弱的笔力更好地便于爱好者、收藏者、研究者欣赏和学习。

感谢您的收藏、点赞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