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心连心千里共筑梦南方新闻网

山与海的距离,只有放在历史的长卷里,才能看得更加清晰;正如真与善的携手,只有发生在眼前,才体会得更加真切。

个名字,户人家。年的秋天,四川省凉山州喜德鲁基乡乡长翁古阿合终于等到了这份完整的名单——中坝村贫困户脱贫成果表,也是凉山州最大的整村脱贫名单。

追随老乡长的目光,打开时空长镜:广东省东西部扶贫协作覆盖广西、四川、云南、贵州4省(区)14个市(州)93个贫困县。从年开始,一批又一批来自广东的扶贫队伍奔赴扶贫协作第一线,与个贫困村的万贫困人口并肩战“贫”。

源于善、敏于行、盛于众。从人才、资金、技术和创新资源的交汇流动,到产业、教育、医疗的全面帮扶,“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落地开花……用“粤语”讲好东西部协作的“中国故事”,不仅仅是为了一份庄严的承诺,更是为了同一个梦想。这,是山海一心的共鸣,是众志成城的决心!

●撰文:罗丽娟罗湛贤林郁鸿

不问路遥

为了万人的期盼

是什么让他们跨越万水千山?在山的那边,有万贫困人口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期盼。

四川省凉山州喜德鲁基乡中坝村,是国务院扶贫办挂牌督战的全国88个超千人贫困村之一。

长期以来,通向外界的“出口”只是一条窄窄的泥路。就算到最近的月华乡,村民也要走一个半小时的山路。

两年前,佛山驻喜德工作组组长,喜德县委常委、副县长黄礼泉来到这个彝族村庄,和其他驻村干部、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加入中坝村“脱贫摘帽”的攻坚任务中。天天泡在村里,这位广东干部已经说得了一口“彝族话”;日日跟老乡打交道,脱贫进度已然刻在他脑子里。建生猪扩繁厂、引循环产业园、种有机水稻……项目进来了,资源盘活了。年9月,中坝村贫困户每户领到了历史上的首次分红——每户元。

努力克服“水土不服”,就得千方百计“因地制宜”。这样的改变,也发生在桂黔滇的大地上。

在贵州毕节,广州扶贫工作组创新性找出一条“扶贫扶智扶技”路子,合力推动世界五百强和多个大型国企开“订单班”的精彩故事,改变了一批又一批贫困学子的命运。

在广西河池东兰县,扶贫组没有被“石头缝里种玉米”的贫瘠难倒,他们在异地扶贫搬迁点打造10个乡镇级扶贫子车间发展服装产业,想办法委托企业“以工代训”,把贫困群众培养成校服生产骨干……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是什么改变了山与海的距离?在海的这端,有超过1.2万人次参与东西部协作的实践。

因为有这样的用心,“七星岩”与“甲天下”相遇,好风景成就好前景;

因为有这样的探索,“山里菜”跳到大湾区“碗里来”,山货爬上超市货架;

因为有这样的真情,柳州苗绣才能飞出深山,十指春风染希望。

不惧艰险

脱贫的出路,再难也要筑

云南昭通,乌蒙山区。

每逢雨季,印度洋北上的暖湿环流与中国内陆南下的干燥气流,会在距离市区东北公里之外的盐津县交汇,雨后山路变得泥泞不堪。这让柿子镇新生村村民龚昌银发愁:依靠人驮马背,一个人最多一趟能背斤竹笋,到收购点至少耗费一个多小时。

这是盐津县37万亩竹林里,竹笋“下山”的最大难题。

但在今年,龚昌银不再愁了。

“好钢就要用在刀刃上!按1.5米宽、0.1米厚标准,每公里建设资金只要15万元。”年6月,中山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陈文权履新盐津县委常委、副县长,下决心破解竹笋“下山难”。年,竹林通了水泥路,人背马驮改成了机械运输,一趟能运—斤新鲜竹笋,运输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既赴深山处,不畏艰险阻。除了有形的水泥路,广东扶贫队伍更是合力搭起了一条无形的“致富路”,让山货出山,让山民变市民,让大山响起机器声,融入大湾区的生产链、供应链。

走进昭通市昭阳区,滇粤产业园内的立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卫,是东莞电子信息领域第一个来到昭通创业的企业家。年,经营了一年之后,他算了笔账,亏损了近1千万元——物流成本高、技能人才稀缺、良品率低等问题都是挑战。

但沈卫心里还有另外一笔账。“任何地方发展一个新兴产业,都需要时间沉淀和不断的磨合。”沈卫透露,通过东莞扶贫工作组的介入、帮扶,工人和企业有了稳岗补贴,技术越来越娴熟,物流成本也有所下降。“有了这些可喜的变化,扎根这里的信心越来越足。”沈卫说。

像立时技术这样走进贫困地区的粤企,截至目前已有1万多家,实际投资额超过0亿元。到今年7月,广东与四省区共建95个产业园区,建立起了“龙头引领、前店后厂”产业合作机制,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与增强“造血”功能深度融合。

正是有了这些扎根山区的企业,大山的经济建设才有了新的速度,田里的农产品才有了更多的可能;

正是搭起了纵横东西部的产业链,扶贫车间开到了家门口,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则延伸到了南粤城,要素流动实现了更大范围的流转与循环;

正是有来自党政、企业、社会的力量,广东在创新推动产业梯度转移、跨区域劳务协作、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才能创造许多具有示范意义的经验做法。

不吝大爱

拿出沿海经验,送去广东温度

“您为什么会从事引力研究,为什么会想要探测引力波?”“怎样才能学好物理?”今年6月,当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站在讲台上时,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第一中学的学生兴奋地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这是走进凤庆县第一中学的第一个院士。从牛顿讲到爱因斯坦,从引力常数G讲到空间引力波探测。深奥的物理学、天文学概念和公式“变得容易理解了”。

罗俊此行,原为中山大学对口帮扶凤庆县的一场调研。从改变孩子们的教育,到提升乡亲们的医疗服务,在这场民生领域的接力赛里,也有广东人次教师、医生等的身影。

他们不仅拿出了“广东方案”,更带去了“广东温度”。

今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医院迎来历史性的一刻——胸痛中心、介入导管室正式启用。医院医生张燕峰一到岗,仅4月份就开展了台造影手术、42台心脏支架介入手术,“家门口”的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升级,给当地群众带来不少便利。

在条件更为艰苦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医院医生管延萍,背着装满药品和医疗设备的背篓,过江渡河,翻山越岭,穿梭于深山峡谷46个村组。“背篓医生”的动人故事至今为当地村民传唱。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是党中央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年至年7月,广东派出人次党政干部,辞海入山,接力奋斗。期间,广东省、市、县、镇四级财政累计投入援助资金.8亿元,已帮助桂川黔滇4省区71个贫困县摘帽、个贫困村出列、.2万贫困人口脱贫。

当排头兵、啃硬骨头、做大贡献,这是广东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责任担当。

中央要求、当地所需、广东所能,这是广东动员全省社会力量的根本原则。

不问路遥、不惧艰险、不吝大爱,这是广东扶贫诠释山海小康梦的火热赤诚。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小康”就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和社会理想。跨越万水千山,1.2万人次的足迹,印刻在个贫困村的脱贫路上——山海与共,同心逐梦!

■人物

佛山驻凉山州昭觉县工作组组长、昭觉县委常委、副县长徐航:

爬最高的山啃最硬的骨头

从广东佛山到四川凉山,跨越近公里,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大战略下,徐航庆幸自己能成为亲历者,并做出贡献。

两年前,徐航从未想过自己会与凉山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年5月,为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佛山禅城抽调一批精兵强将扎根凉山工作。其中,担任禅城区委常委的徐航由广东省委组织部选派到凉山,挂任昭觉县委常委、副县长。

从沿海发达地区来到地广人稀的大凉山,徐航被巨大的落差和当地的穷困落后深深地震撼。“正是因为昭觉贫穷落后,才更需要佛山的帮扶,才更需要我脚踏实地投入工作,这不正是我来到凉山的初衷吗?”

顾不上水土不服引起的身体不适,他马上进村入户调查。短短的一个多月,跑遍了大半个昭觉,累计行程1万多公里。

有一次到贫困户家中走访,由于该贫困户家住在山顶,当天下着雨,山路很滑,徐航在下山的途中不慎摔倒,导致右肩韧带损伤。手术后出院不到一周,考虑到脱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他又马上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经过一番深入摸查后,徐航找准当地贫穷的“病根”,决定从产业、就业着手促收入,政府社会两手促帮扶,科技党建两手促脱贫。

“给当地产业‘造血’,必须改变当地没有经济作物的历史,为老乡增收。”徐航发挥曾经分管经贸招商工作的优势,充分调动后方资源,全力牵线搭桥,邀请了超过50家广东企业到昭觉考察调研,全国最大的夏季草莓基地、玫瑰花加工扶贫车间、昭觉首个金银花种植项目……一批项目相继落户,带动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增收。

劳务输出是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但昭觉劳务输出成绩连续三年在凉山州11个受帮扶县排名第一。这离不开徐航在背后的努力。今年疫情以来,徐航更是走遍全县,动员当地青年赴佛山务工,至今向佛山输出超千人。

尔主瓦西村是佛山在凉山援建的新村之一,由于新村地势落差较大,水管压力不足,自来水无法上引,导致地势较高的十余户贫困户饱受缺水困扰。了解到情况后,徐航马上推动该村饮水工程的建设,解决村中安全饮水“最后一公里”问题。

“徐老师,卡沙沙。”现在每次到阿布扯久日的家,老人家都会握着徐航的手激动不已。由于家境贫寒,阿布扯久日长年仅靠1双棉鞋过冬。得知此事后徐航自掏腰包为老人送上御寒衣物,并筹措社会帮扶资金0元帮助其发展养殖以增加收入,协调资源每年捐赠0元用于其3个孩子教育补助,现在他们全家都过上了好日子。

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用这些词来概括昭觉这三年来的变化并不为过。贫困人口逐年下降,村民家庭收入逐渐增加,贫困户的孩子能继续学业,老乡居住环境越来越好……三年来,昭觉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各项考核指标出色完成,佛山连续三年荣获国考“好”的等次、昭觉连续2年省考荣获“好”的等次,能取得这些成绩,徐航颇感自豪。

看着昭觉群众生活一天天地变好,徐航觉得自己再苦再累都值得。“老乡脸上感恩的笑容,就是对我工作的最高评价。”

■特写

支教老师在怒江格力小学留下个石刻字:

“只要孩子们能受益,再苦也值得”

怒江汹涌,高山巍峨。沿着怒江大峡谷一路向北,一处处崭新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楼房林立,和峡谷美景融为一体。

走进怒江州泸水市的维拉坝珠海小区,映入眼帘的是黄色墙体的安置住房,配套建设的幼儿园、小学、卫生室、商业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在安置点小学——格力小学的火山石阶上,傈僳族的孩子们正在描着石阶识字、练字。

在他们眼前,多个石刻汉字,书写着一个共产党员和支教教师的无言大爱。

从今年6月起,来自广东珠海香洲区第十二小学的支教老师许玉辉,总是早早就赶到学校,为一项“大工程”忙碌着。

群山环绕的格力小学有将近名傈僳族学生,但不少学生的父母不识字,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老师们总头疼孩子们的汉语教育问题。

今年4月,许玉辉与同事一起在校园里散步时,偶然瞥见火山石材质的台阶上,被水接触之处色深如墨,如天然的水写纸。

“如果能在台阶上刻下小学必学的生字词或古诗词,那么孩子们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也可以描摹,或许会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许玉辉突发奇想,拿起一支毛笔在石砖上写起字来,没想到“效果还不错!”

第二天,许玉辉就找到校长吴金凤和支教队长梁伟明,向他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大力支持。

于是,他马上开始测试,找来几块用剩的石灰砖刻画,在反复试验后,最终选定原色楷体。

6月11日,这个“大工程”正式动工了!

这绝非一件易事。完成这个计划首先需要规划石阶上字与字之间的排布,在纸上布局字的位置,打印下来用复写纸、铅笔在石砖上留痕。撤去复写纸,根据汉字书写的顿挫用电磨机刻出深浅度。每一个字,仅是修磨一步就需要10分钟。

“怒江的夏天很热,太阳一出来就会晒得睁不开眼,一般是早上10点日出,傍晚7点日落。得赶在太阳出来前和落山后多刻一些字。”许玉辉说。

课间,下课的学生总会围观过来,劝趴在体育课用的软垫上汗流浃背的他,但他仍乐此不疲。

“刻字的时候确实很辛苦,太阳很大,晒得人头晕。”许玉辉说,“当我抬头与孩子对视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只要孩子们能受益,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一至六年级共有2个必写汉字,在临回珠海前,许玉辉已刻好多个字,剩下没有刻完的个汉字,也成了他的遗憾。但许玉辉却说,“我以后哪怕是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也会再回怒江完成这个心愿。”

■数读

干部交流

选派由厅级干部担任组长的6个省扶贫协作工作组和1个省援川前方工作组,年以来共向被帮扶地区派出党政干部人次,接收被帮扶地区挂职干部人次。

人才支援

年以来共派出教师、医生等人才人次,促进技术互学、观念互通。

爱心助学

通过“珠海班”“佛山班”、夜校等形式,开展“爱心助学”“希望工程”“学前学会普通话”等活动,帮助怒江、凉山等偏远山区民族地区扫除“文盲”“半文盲”;大力推进职业教育“1+2”(一年在当地、两年在广东)、“0+3”(三年在广东就读)合作模式,免费兜底招收贫困“两后生”。

(以上数据截至年6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