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西安世博园内,长安塔与周边秋景交相辉映,仿佛一幅山水画。本报记者杜玮摄
十一月六日,一位姑娘在西安环城公园以金色的银杏树为背景拍照留念。本报记者戴吉坤摄
十月二十四日,商州仙娥湖,山苍水碧,霜染红叶。本报通讯员杨鑫摄
十月二十四日,秦岭南麓留坝秋色。本报通讯员杨忠禄摄
11月5日,终南山古楼观历史文化景区,市民在观赏距今已有年历史的银杏树。本报记者袁景智摄
10月21日,商洛市商州区牧护关镇,群众屋檐下挂满了柿子。本报记者王晨曦摄
陕北的秋天,沟壑山峁都被渲染得如画般色彩斑斓。图为延安市宝塔区蟠龙山秋景(10月21日摄)。本报记者陈宏江摄
10月18日,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邓屯村湿地,成群的野鸭在树林间飞翔,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报通讯员王德荣摄
清涧县野酸枣大丰收。图为9月13日,清涧县陕西黄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万吨野酸枣中药提取及其保健品生产线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忙着晾晒野酸枣。本报记者李旭佳摄
王锋
陕地之秋,怎一个美字了得!
美就美在,四季轮换中,陕地之秋,已不仅仅是秋鸿过塞上、秋雨润关中、秋风拂巴山,还随诸典故传说深植三秦大地之上,于古迹名胜、秀美山川,以及乡村振兴的建设中。陕地之秋,环境变新变美、百姓增产增收,简言之“色、香、味”俱全。
首言其“色”,即陕地秋日之山川胜景。自北向南而观,榆溪河已筑成生态长廊,徜徉河滨公园,如行画中。秋阳之下,靖边波浪谷色彩奇幻,觉天地间之造化忽萃于斯。延安蟠龙山秋色之多彩似经过千般调染,大自然之鬼斧神工可见一斑。天下闻名之南泥湾,频现“野鸭飞无数”,显见延安之生态环境日佳。可人者还有杨凌渭河湿地生态公园,白杨林金叶摇曳若油画。商州仙娥湖,湖光山色斑斓万状,水鸟掠飞时,波光粼粼,真如仙娥舒袖而又有诸峰回护。可游者还有汉中龙头山,秋来点染如画,睹图神飞。遍游三秦后再回望长安,赏秋之处甚多,可拾步于环城公园银杏树下,可穿行雁南公园红枫林间,尤其遥望世博园之长安塔掩映于金叶碧水间,皆为秋日此城增色。
次言其“香”,陕地秋日丰收之香,林果稻禾,当令诸君涎下。陕地沃野千里,从来物阜民丰而又诸地各别。如清涧县之野酸枣,漫山遍野皆是也。然摘食者毕竟有限,更多则一任风雨摧落而委尘化泥以去。今有企业以小枣而为大文章,药用食用,不一而足,百姓囊中亦因之而渐丰。其实,不仅清涧,不仅野酸枣,陕地之广,在助力乡村振兴、提速新农村建设之大潮中,勇向潮头立者纷纷然何限!若过商州牧护关,会见到村人多悬柿于檐下,火红成串,观之而起“事事红火”之祝愿。长安子午村,柿林更是弥望皆是。此处当再提南泥湾,除了秀夺江南外,作为米粮川,其地稻田一望澄黄如金,于夹岸之青山绿树间壮美如长卷。
再言其“味”,陕地秋景颇具历史韵味,可谓俯拾即是。诗人白居易当年即最喜“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而陕地秋景,又岂止城东之白鹿原头?因陕地坐拥形胜,百姓乐居于斯,十余王朝亦曾定鼎于斯,各方累书篇章不知凡几,历史味已深凝此土。楼观台有老子手植银杏,风来婆娑,如晤昔日哲人风采。西望岐山可见“秋风五丈原”,虽或小说家言,忧国情怀总令人慨。白居易挥就《长恨歌》,古今过者谅会咏及“七月七日长生殿”句,从而想见几多“离人心上秋”。杜甫咏过“石鲸鳞甲动秋风”,今昆明池内便有石鲸状物,恍仍为千载秋风吹动,而不远处武帝拄剑巨像亦顿现昔“汉习楼船”之状。至于李白一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更令多少人过其地而念其句,一次次领略陕地绵亘古今之浓郁秋味也。
永恒之陕地,日新之陕人,浩浩秋风已吹过,高高秋月已照过。陕地秋景之美,短文殊难道尽,且结合版上诸图,感念尚未走远之陕地秋天,并祝福正在前行之大美陕西。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