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典靓梅兰芳纪念馆中的浩阔历史

老舍先生说“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我爱北京,爱他的古物多,总觉得北京就像一个大博物馆。沿着北京护国寺街往深里走,在9号停下,那漆红的大门前挂着梅兰芳纪念馆的牌匾,也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寻疏影暗香于芝兰芳宅。

庭院深深深几许

梅兰芳纪念馆是梅兰芳在北京的一处寓所,他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十余年。

▲梅兰芳先生

这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共两进院落。外院只有一排南房(倒座房),里院北房(正房)和东西厢房有游廊相连,里外院之间用一座垂花门隔开。置身院中,可以感受到儒家“以礼为法”的秩序美。

小小的四合院,讲究特别多。四合院大门大致分为: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等。大门等级规制严格,其形式、规模标志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反映了社会关系中尊卑有分的观念。梅宅大门当年是规格较高的“金柱大门”,不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等级较低的“蛮子门”。

▲年梅兰芳旧居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你可别小瞧里外院之间的垂花门,它反映了家庭关系中内外有别的观念。女眷住在里院,外人不得随意进入。里院北房原是梅兰芳夫妇和梅兰芳岳母居住的,东厢房原是餐厅和梅兰芳女儿梅葆玥的卧室,西厢房三间原是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琛一家居住的。这种安排反映了家庭关系中长幼有序的观念。四合院的建筑充分显示了儒家礼法秩序,就如同京剧表演中的程式,在举手投足间尽是规矩、章法。

外院垂花门两侧分别植有一“春”(椿树)一“秋”(楸树)两棵大树,颇有“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之寓意。梅先生歌喉婉转,也是天地间的一种清音。里院植有两棵柿子树、两棵西府海棠。棠花落雨,柿果压枝,春华秋实,事事平安。在这院中,春听鸟啼,夏听蝉鸣,秋听虫唱,冬听雪落,四季恒听梅韵清音。无论街市怎样热闹喧哗,只要一进这院子,便顿感幽静安谧之美。梅宅屋宇精洁,花木扶疏,虚实掩映,动静相宜,自然天成,尽显道法自然之美。四合院是儒道互补的精神居所,梅兰芳在这里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

冯骥才先生说过:“一个伟人去了。他的精神,他的往事,他的气质,他独有的人生内容,除去留在他的作品里,还无形和无声地散布在生活过的空间里——这就是他的故居。”

暮年的梅兰芳再攀高峰,超越自我,创排了他生命中最后一出经典大戏《穆桂英挂帅》,这出戏是他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上的一份贺礼。这个小院里,既陈列着丰富的有形展品,还散布着许多无形无声且耐人寻味的东西。

▲与梅兰芳合作《汾河湾》马连良(右)饰演薛仁贵

在这里,我的脚步不时地与爷爷当年留在这里的足迹重合。奶奶说,年春天,梅先生白天忙工作,吃完晚饭,等大伙儿都散了,就和爷爷徐元珊在护国寺梅宅的院子里沏上茶,聊着天,设计《穆桂英挂帅》中“捧印”一场的舞蹈动作。有一回,爷爷回家后,兴奋地跟奶奶说:“今儿,梅表兄洗完澡,换上睡衣,逗了一会儿猫,然后跟我研究身段,他对我今天设计的动作很满意……我们一边抽烟,一边聊戏。”只有在夜静人散之时,只有在自己的家中,他卸下戏装、西装,抱着猫,吸着烟,才最为放松,这一刻才还原出一个自然、真切的梅兰芳。皓月当空,清辉满地,天地化作了氍毹(qúshū),“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风吹一庭花影动,花影人影两相织。梅兰芳那婀娜刚劲的舞姿里沁着淡淡馨香。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田汉给梅兰芳写的一首诗:“蛾眉垂老请长缨,鼓角声中捧印行。岂止桂英肝胆照,安危处处有先生。”

淡极始知花更艳

海棠花淡雅,正如这宅院主人的品格:谦和低调,温良朴厚。

年之前,梅兰芳有很长一段时间居住在上海。年,周恩来总理希望梅兰芳回北京定居工作。梅兰芳曾在东城区无量大人胡同居住,那是年购买的四合院,院内花木秀茂、山石堆叠,游廊蜿蜒。这所宅子先后接待过瑞典王储夫妇、美国前总统威尔逊的夫人、印度诗人泰戈尔、英国作家毛姆等名流政要。梅兰芳同意回北京工作,但却没有搬回无量大人胡同的宅院,最后来到护国寺街甲1号(现门牌号改为9号)的四合院。

此后,梅兰芳一家和他身边的部分工作人员陆续住进护国寺街9号,原本觉得比较宽敞的院子一下子就变得局促起来。为此,梅兰芳决定按照四合院的规制,重建外院南房、增建跨院厢房和后罩房。他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绝不给国家添麻烦。

▲梅兰芳《黛玉葬花》

为什么梅兰芳不选择搬回无量大人胡同的宅院呢?为什么梅兰芳不向国家申请更多的住房呢?以他的身份地位,国家一定会尽量满足他的要求。由这一细微处我们可看出他身上有着难能可贵的品质:成就越高越清醒自律。

去梅兰芳纪念馆,却见不到梅家人,心里多少都会感到有些许遗憾。幸好梅兰芳先生的曾孙梅玮是梅兰芳纪念馆的馆员。每次我陪朋友或带学生去参观,都要请梅玮给做讲解。

梅玮待人总是那么温温和和的。他曾动情地说:“姓梅真好!”是啊,他深知姓梅不仅是荣耀更是责任。听梅家后人在梅家院子里跟你说着梅家往事,别具韵味。

正如冯骥才先生在参观完巴尔扎克故居后所写的:“故居也是他的一种创造,一种生活创造和精神创造。在这里,无处不曾掠过他的身影,吸附他包括呼吸在内的全部生命的声响,浸入他的精神细节。即使一部大部头的传记,也只能记录他人生历程的一个梗概;即使再详尽的记述,也只是记下那些可记述的一部分往事而已。活脱脱的他,依然可感和可知地留在他生活过的空间里。等待着你去感受、理解与发现。”每次到梅兰芳纪念馆,我都会在游廊上静静地坐一会,听着西厢房悠悠传出的“海岛冰轮初转腾”,仿若觉得梅兰芳没有走,此刻正在吊嗓子……

▲梅兰芳纪念馆院落

清代张潮曾说:“人须求可入诗,物须求可入画。”梅兰芳如诗,等你细品;梅故居似画,待你慢赏。

回看梅兰芳的一生,其品格和爱国精神都让人肃然起敬,且融入了他的作品当中。同时,他还不断革新、精益求精,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思想融于了京剧艺术舞台表演之中,使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臻于完美的境界,成为旦行中影响深远的流派,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粒沙里看世界

每一件古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浩阔的历史。

护国寺街9号院的朱漆大门上悬挂着邓小平同志亲笔书写的匾额“梅兰芳纪念馆”。这几个字颇有来历。梅兰芳的二儿媳屠珍教授想请邓小平同志为纪念馆题写匾额,就请邓夫人卓琳转达此意,邓小平同志闻讯后欣然命笔。

年梅兰芳诞辰92周年之日,梅兰芳纪念馆正式开馆。习仲勋同志亲自为纪念馆揭幕,宋任穷、夏衍、曹禺、英若诚等参加了开馆典礼。

梅兰芳纪念馆为何如此受重视?其实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向都很尊重梅兰芳,给予他很高的礼遇。年10月1日,梅兰芳应邀参加开国大典并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年8月8日,梅兰芳病逝,10日上午,首都各界二千余人在首都剧场举行公祭。主祭人陈毅副总理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梅兰芳的逝世表示哀悼。这些高规格的礼遇不仅是党和人民对梅兰芳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的高度重视。

梅兰芳纪念馆里院正房的客厅、书房、卧室和起居室内的陈设,基本按照梅兰芳生前原样布置。

客厅的陈设朴素大方。长沙发旁边的一只木几上安放着一尊铜质胸像。这尊铜像是年梅兰芳首次访日演出时,有“日本罗丹”之称的雕塑家朝仓文夫为其制作的。这尊铜像留住了梅兰芳青年时期的神韵——“雅洁明净,得清新之致”。铜像静静地凝视着每一位到访者,似乎要对我们诉说什么。我默默地注视着铜像:年前梅兰芳的访日公演,是他在国际舞台上的首次亮相,那“倾城空巷看梅郎”的情景如在眼前。这尊铜像既是梅兰芳国际文化交流的见证,又是中国京剧艺术首次跨出国门的见证。

▲亚洲文化嘉年华大型京剧表演《盛世梨园》融入了梅派元素

客厅里的隔扇前放着一座大穿衣镜,镜框四周是螺钿镶嵌的“八仙过海”图案,螺钿花片纹饰华美,光泽莹润,引人注目。晚年的梅兰芳仍然对着这面镜子走身段,力求形神渐臻完美。窥镜自照,他总能检视自己的不足,总能有所发现和创新。这面镜子似乎告诉了我梅兰芳成功的秘密。从这面镜子中,我看见了深明大义的韩玉娘、雍容华贵的杨玉环、英姿飒爽的穆桂英、端庄淑静的杜丽娘……还有那勤勉谦逊的梅兰芳。这面镜子是有形的,在梅兰芳人生中有无数面无形的镜子:齐如山、冯耿光、张謇、罗瘿公、萧长华、王瑶卿、徐兰沅……每一位师友都是一面助他成功的镜子。

▲梅兰芳旧居书房

正房最西边一间屋是梅兰芳的书房,临窗摆放着一张大书桌。站在窗外,我仿佛看到梅兰芳正在伏案书画。梅兰芳的绘画造诣颇深,他曾随王梦白先生学画,后又得到许多名画家的指点,如陈师曾、陈半丁、齐白石等。梅兰芳曾多次赠画给我曾祖父、曾祖母。我曾亲眼见过梅兰芳送给我曾祖父的一幅墨梅,上款题:东风破早梅。此画虽尺幅不大,但笔精墨妙,令我见之难忘。

梅骨芳华,孤傲绽放

梅兰芳先生是世人景仰的

京剧艺术大师

了解博物馆历史和艺术家生平

也让我们心情激荡

难忘那一段浩阔历史

来源:北京西城报

文字:徐淳文邓伟

图片:姜灏梅兰芳纪念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7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