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帮扶补短板加力筑牢脱贫路光明日报

永善县云南菜人家食品公司车间。余兆宇摄/光明图片

盐津县中和镇艾田村石坝子三角梅基地,农作人员在干活。余兆宇摄/光明图片

云南昭通靖安新区的搬迁群众在制作奶茶。新华社发

“外出务工人员超过万人的昭通市是劳动力输出大市,也是人才弱市,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迫在眉睫。”云南省昭通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琴的一席话,道出了昭通市人才短板和困境。“虽然昭通市拥有丰富的劳动力,但人才力量较弱,在一些关键领域,仍面临着缺乏人才支撑的困局。人才是昭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实现从接受‘输血’到自主‘造血’的关键要素。”张琴说。

年10月,广东省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症施策,组织中山市专家、博士走进昭通。5天行程里,中山市专家、博士团分组行动,深入走访当地产业和民生项目,行走里程近公里,为当地发展把脉。

在对口帮扶的昭通盐津、大关、永善和绥江四县全部脱贫摘帽后,中山市出台了《年中山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全面加力行动方案》,打通补平短板弱项,着力巩固脱贫成果。截至年11月,中山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1.92亿元,实施“两不愁三保障”协作项目个,选派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名,引进43个产业项目落户昭通,援建产业园区6个,建设扶贫车间31个,实际完成投资26.85亿元,采购和销售昭通农特产品6.19亿元,帮助名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增收。组织全市25个镇街及社会各界力量结对帮扶昭通16个乡镇、38所学校、13家医院、个深度贫困村,实现对口帮扶县、县级学校、医院和个深度贫困村“四个结对帮扶全覆盖”,帮助当地24.76万贫困群众摆脱贫困。

中山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1.92亿元,实施“两不愁三保障”协作项目个

中山选派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名,帮助昭通建设扶贫车间31个,名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增收

中山组织全市25个镇街及社会各界力量结对帮扶昭通16个乡镇、个深度贫困村,帮助当地24.76万贫困群众摆脱贫困

1.精准拓宽求职出路

来自昭通市绥江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龙泉伟,是年春节后第一批到中山市的务工人员。2月中旬,他乘坐中山昭通两地免费接送专车,和多名老乡一起抵达中山市南头镇,进入广东奥马冰箱有限公司生产一线工作。

这是龙泉伟第二次来到中山务工。年,刚满18岁的龙泉伟就曾在奥马冰箱工作过。今年春节期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龙泉伟滞留在家,当得知中山市派出专车接送昭通务工者返岗时,他毫不犹豫选择回到中山。当来自中山的劳务机构到村里做宣讲时,龙泉伟更是现身说法,向村民们推荐中山。这次同行到中山的老乡中,就有4位是经他介绍的。

“当地群众外出工作的意愿比较强烈。”中山市志合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绿娥从年起就通过中山驻外劳务工作站,参与中山昭通两地的劳务协作工作,在昭通走村入户,开展招聘会和就业政策宣讲活动,将一批批务工人员送进中山企业工作。

在与企业对接过程中,李绿娥发现企业出于社保购买条件等考虑,普遍将招聘年龄设定在48岁以下,这就将大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当地群众排除在外。“在实际招聘中,‘超龄’务工人员的求职意愿更为强烈。”李绿娥说,经过沟通,中山企业对昭通老乡们的入职条件也放宽了,50岁以上的人员也可以在中山企业找到适合的岗位。

中山市给昭通群众带来的,不仅是就业机会,更是授人以渔的发展技能。

吃饭时间到了,位于中山市东区的海港城酒楼迎来客流高峰,后厨里,只见厨师用大铁勺翻炒着锅中的食材,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式陆续上碟。这里也是昭通学子学习粤菜技艺的地方,此前,已有多批来自昭通市贫困县的学子到此学艺。

来自昭通市盐津县的周永丹志在成为一名“粤菜师傅”。年,通过中山市帮扶,周永丹从昭通来到中山市技师学院旅游服务系烹饪专业学习,成为首批进修学习粤菜烹饪技巧的昭通学子。

“来之前没有吃过正宗的粤菜,来了之后通过学习已经爱上了粤菜。”由于家庭原因,周永丹初中毕业后就不再升学。年,当中山市职业教育扶贫工作队伍来到盐津县招生时,求学心切的周永丹马上报了名,如今已取得了中式烹饪中级工的资格,近期正准备高级工的考试和成人高考。

从年起,包括周永丹在内,中山市技师学院旅游服务系烹饪专业已招收了3批次30多名昭通学生。针对昭通市每年有近4万名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中学校就读的实际,中山市9所公办职业学校从年起,每年招收昭通学生到中山市免费就读,毕业后可在中山市推荐就业。

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科科长邓新山表示,4年来共有名昭通籍学生在中山市9所公办职业学校就读,年首批入学的人今年毕业,已走上工作岗位。

2.把车间、医院开到家门口

早上8点钟,在海拔多米的山腰上,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寿山镇麻柳湾社区的颐寿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热闹了起来。

安置点居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光琴来到小区生产车间。这里是中山市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颐寿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的所在地。年6月,杨光琴和母亲加入这个扶贫车间工作,与她们一起工作的还有70多名来自安置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周边居民。“新社区、新工作,日子过得也有了新盼头。”杨光琴眉宇间洋溢着信心。

与杨光琴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家住昭通市靖安新区合顺社区的李英。李英的老家在大关县翠华镇兴隆村,距离昭通市区有4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年,水泥路才通到兴隆村村委会,但是从村委会到李英家,还需要步行40分钟。全村没有幼儿园,只有一所小学和一所卫生院,教育条件和医疗条件相对落后。“最担心的是老人生病,因为村里的卫生院只能治疗感冒发烧这样的小病。”李英说。

年12月,李英和兴隆村的村民们兴高采烈地搬进了靖安新区崭新的安置房。新家的左邻右舍依然是过去的乡亲,走门串户拉家常依然方便。

更让她感到安心的是,社区卫生院就在家门口,社区还配套建医院和一家幼儿园,由中山市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援建的靖安新区中山博爱小学也很近,未来社区还将配套初中、高中。

“搬到这里,好像一切都是为我们专门准备的。”李英介绍,之前在老家的大山上,自己只能用山溪中的水洗衣服,搬进新家后,自己和其他大关县易地搬迁户一样,都收到了中山市企业捐助的全自动洗衣机,这种便利是过去想都没有想过的。

年,李英成为社区的楼栋长和信息员。每天早上,她都会到社区工作站报到,并到所负责的楼栋进行巡楼,听取居民诉求,及时向社区反映,解决他们的困扰。这样的工作,为她带来每月0多元的收入。

自年与昭通市结对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中山市创新实施民生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项目,带动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大关县从根本上“拔穷根”,中山与大关两地扶贫干部带领建档立卡贫困户下山上楼易地安家,让他们既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也有了外出务工的更多选择。

3.用教育援助铺就希望之路

吴权明来自中山市港口镇大南中学,是广东省第六扶贫协作工作组派出的第三批长期支教队队员之一,自年9月起到盐津县柿子镇柿子中学支教,为期1年。

柿子中学的学生来自柿子镇各地,学校上课期间,学生在校寄宿,仅在节假日回家。为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吴权明利用周末等节假日时间,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第一次去的那位学生家在高山山顶附近,我们从山脚走到山顶,走了一个半小时还没到,走得很辛苦。”吴权明说:“对于有的学生来说,家访可以说是挽救其学业的关键。”

到盐津支教,吴权明除了参与教学管理,在学科教学方面还注重为支教学校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巧。对近年来柿子中学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后,吴权明与当地老师一起制定了盐津县柿子中学“临界生管理”跟踪活动计划,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教育扶贫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有时候不可能立即见效。”吴权明表示,希望能用自己的行动,在思想观念上给当地师生带来触动和改变。

与吴权明怀有同样想法的,还有昭通学院附属中学副校长李宇。刚到附中,李宇就感觉到这里的学生“苦学”、教师“苦教”现象突出。“学生早上6点20分起床,到晚上11点钟熄灯睡觉,中午只休息1个小时。教师每人每周上30节课是正常现象。”

通过1个月的实地调研,李宇制定了1年期的教学教研规划,确立了教学教研工作改革的新思路:请名师“走进来”开公开课、组织教师分批次“走出去”参加市级教研活动和到名校实地学习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引入智学网等教学大数据平台,提高教学数据分析效率。针对高三年级教学环境备考气氛不浓的问题,李宇推行周练制度,同时在校园内进行布置,培育学校的备考文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宇在昭通学院附属中学的教学改革逐步收到成效。“用我的经验帮助更多的人,这是我的初心。”李宇说。

从选派骨干教师支教,到组织中山学校与对口县学校结对,再到开展远程教研教学活动,促进两地教育互动、技术互学,中山的教育援助成为了帮助昭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途径,也为大山里极度渴望改变命运的孩子们铺就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本报记者王忠耀吴春燕张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8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