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一物霜降与柿子有关的这朵花竟红了

04:02

10月23日,霜降来临,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节,恰是晚秋,枫叶染醉,白露凝霜,山川、河流一派秋色无边胜春朝的斑斓景象。

霜降有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即豺开始捕获猎物过冬;树叶枯黄纷纷落下;动物也逐渐进入冬眠状态。

霜降前后正是柿子成熟时,很多地方都有吃柿子的习俗。临潼火晶柿子在陕西有多年的栽培史,因其色红耀眼似火球、晶莹透亮如水晶,而得“火晶”之名。

很多人在享用火晶柿子时,不知是否注意过柿子顶端的蒂瓣。我们很多人吃完柿子后随手就丢掉了……然而,古人却很早地发现了蒂瓣的艺术之美。在古代流行纹饰中,有一种纹样被称为“柿蒂纹”,起源于商周,兴起于战国,而盛行于汉代。

作为古代“网红”纹饰,“柿蒂纹”曾广泛应用于古代的绘画、青铜器、壁画、玉器、陶瓷器物、漆器、印染织绣、雕刻等。以柿子的蒂瓣为原型,绘成状若“四合”的图案,寓意“四合如意”“四平八稳”“四季平安”“四海升平”等吉祥愿望,所以,“柿蒂纹”又被称为“四芳花”。

柿蒂纹云纹玉剑首(正面)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

汉柿蒂四乳龙虎纹镜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

“中国大宁”瑞兽博局纹鎏金铜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那么,今天《一节一物》就带大家去看一看这朵火了千年的“网红花”:

在西安博物院基本陈列里有一件出土于阿房宫遗址的云纹高足玉杯,杯身呈直口筒状,近底部急收,小平底。整个玉杯杯身纹饰分三层,下层饰流云纹、如意纹,中层勾连卷云纹,上层饰有流云纹和像柿子上的柿蒂一样的柿蒂纹,足上刻有丝束样花纹。

云纹高足玉杯西安博物院藏

因为出土于阿房宫遗址,好多人判断可能是秦始皇或者是其他非常重要的官员使用的。也有一些学者针对其纹饰和细部刻画,把它的年代或往后、或往前移动了一下,都并不影响它作为秦汉时期重要玉器精品的身份和地位,至少为年前的产物,是目前出土的战国、秦代、汉代时期体量最大的玉杯。

我们在铜镜文物中也可以见到柿蒂纹。西安博物院院藏的一面铜镜,年出土于西安市雁塔区西安石油学院,是东汉时期文物。圆钮,柿蒂形钮座,柿叶间各有悬针篆书铭文一圈,连读为“长宜子孙”,就是“东汉长宜子孙镜”了。

东汉长宜子孙镜西安博物院藏

这种宽平素缘长宜子孙镜,各地出土较多,铸造较精者,出土后镜呈银白色,仍可照人,体较厚重。柿蒂纹是家族人丁兴旺,传承祥瑞的纹样。“长宜子孙”是汉代常见吉语,寓意为:不仅要多子多福,还要幸福长久。我们在看见文物之美时,无数次感受到古人发自内心地对后代子孙的无限真情。这种“长宜子孙”的期盼和祝福,在中国流行了几千年而不衰,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奋发努力的动力源泉之一。

柿蒂纹也会被装饰到服装配饰上。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共出土玉带銙十副,其中九环蹀(dié)躞(xiè)玉带銙是最为特殊的。

九环蹀(dié)躞(xiè)玉带銙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玉带,是指用玉装饰的皮革制的腰带。而革带上起装饰作用的玉饰片,称为“玉带銙”。一条完整的革带应由鞓(tīng),銙、铊(tā)尾和带扣四部分组成。銙的最初用途是受环以悬物,后来才逐渐演变为装饰品。

九环蹀躞玉带銙中有接一玉环的方形带銙9枚,雕镂柿蒂纹方銙2枚,偏心孔环8枚,有孔尖拱形銙3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整副带饰共计25件套。九环蹀躞带銙出土时除带扣外,每个构件上还附有金钉和鞓,可断定为使用物,是从革带上卸下后窖藏的。

雕镂柿蒂纹方銙

唐代革带上的带銙质地繁多,有玉、犀、金、银等。对于带饰的质地,唐王朝曾规定,天子、亲王、三品以上官员用玉銙,五品以上用金銙,六、七品用银銙。可见,此带饰为皇帝,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使用无疑。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套唐代九环蹀躞玉带銙,为我们研究唐代舆服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为什么古人喜欢用柿蒂纹来装饰文物呢?人们普遍认为,随着果实的生长,柿蒂一直紧紧护托着果实的这种自然现象,预示着家族、士族部落、国家等的坚实牢固、人丁兴旺、传承祥瑞……

方华蔓长

名此曰昌

愿我们都能

“柿柿”如意

家业永固

素材来源:华夏文创、海昏侯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安博物院、西安市文物局、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农检

文/视频剪辑: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左海茹责编王远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