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紫砂的繁盛期,康雍乾三朝宫廷紫砂

宫廷紫砂的繁盛期为17时期中期至18世纪末期,即清朝创立至乾隆年代。康、雍、乾三朝,宜兴紫砂备受皇家的重视,其工艺和装饰水准较明代有了质的飞跃,并出现了泥绘、浮雕、镶玉、画珐琅、磨光等工艺。

大量美伦美伦的宫廷紫砂用器开始成建制地制作,其中又以珐琅彩紫砂器最有代表性,文人趣味更为浓厚,并在同一件器物上交替使用书法、诗画、篆刻、雕塑、镂空、镶嵌、泥绘、彩釉、包漆、绞泥、掺砂、磨光等技法,可谓技艺独到、登峰造极。本节便主要以康、雍、乾三朝宫廷紫砂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一、宫廷造办制度的形成

清代御用器主要由宫廷造办处,奉行严格的造办制度下完成,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录了严格的工艺流程,由皇帝亲授旨意,亲自把关,对于器物制作水准和装饰工艺的要求,则是精益求精并不断推陈出新。以对宫廷御造要求十分严格,又颇具艺术才能的雍正皇帝为例,其亲自参与陶瓷器外形和装饰纹样的设计。

此时的造办处凡命作活计皆需经过皇帝下旨,承作者依据材质恭画纸样,经历“修改一再呈览一批准一制作”的过程,达到要求后才得以烧制。康熙朝的御用器则通过武英殿造办处,和养心殿造办处分别承担。乾隆时期的造办处珐琅作,是珐琅彩工艺的重要生产和研制场所。

造办制度的形成使宫廷紫砂在严谨的工艺制度,和极高的艺术标准之下,具有皇家身份的宫廷紫砂与普通民间用器或文人紫砂,必然存在天壤之别。皇帝依据个人对于审美偏好和使用要求,提出基本设计要求,造办处负责图样设计,司专人送至宜兴进行加工烧造,所乘制者皆为当地名工巧匠。

凡进呈之物,必穷紫砂原料之优异和制作水准之极致,不惜工本,不吝耗费,但是入宫的紫砂器通常为裸胎紫砂,再由造办处遴选宫廷画稿,再经皇帝评点和批准,在造办处下的珐琅作、漆作,运用宫廷工艺进行画珐琅、髹漆、铭文镌刻等装饰加工,后于宫中烧制而成。

二、开创紫砂胎珐琅彩

清康熙紫砂胎珐琅彩茶具上,已使用“康熙御制”官窑印,说明当时的宜兴紫砂窑已晋升为“官窑”之列。康熙晚期,瓷胎画珐琅、紫砂胎画珐琅同时研制成功,开创了宫廷紫砂的新格局,同时一器两地制作的先例,成为陶瓷制造史上的一项创举。紫砂胎画珐琅彩的纹饰多为规律化的传统花卉绘画,也有少数为生活写实和传统山水景。

其以唐宋时期工笔写实的绘画纹饰风格,借助西方画珐琅的技艺,使花卉等图样呈现浓淡变化和晕染层次,具浅浮雕之美感。这也是康熙之前官窑青花和五彩瓷器所不能及的。此风格的出现,与引入西方珐琅彩料,采用中国传统工笔花卉渲染技法相关。因此康熙画珐琅工艺实际上,是将新绘画材料与传统绘画语言相结合的成功试验。

可谓一种新艺术形式的建立,可以说是宫廷紫砂风格和品质的一次飞跃。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现仅存一件康熙年制珐琅彩紫砂壶“邵邦枯制款珐琅彩花卉壶”,壶身与壶盖用珐琅彩描绘了山石花鸟。在台北故宫所藏康熙时期宫廷紫砂,有紫砂胎画珐琅彩四季花卉茶壶、盖碗等,构图都为较为自由写意的四季花卉样式。

虽为重工精作,却乐于表现极富生活意趣,和祈福寓意的自然图景与画面,也说明御用器亦十分注重与生活的结合。在珐琅彩制作工艺上,由于宜兴紫砂胎较瓷胎胎质更为疏松,具有一定的吸附珐琅彩料的特性。

为节省颜料并使画面效果更为光润,这一时期的作品往往在施彩之前多先施一层透明釉,再于釉面上彩绘,这也成为康熙朝宫廷紫砂的一个工艺特征。康熙之后这一做法便不再延用。

三、制作水平达到高峰

雍正时期(-年)宫廷紫砂工艺水平突飞猛进,不仅品种多、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而且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讲究,风气也更为严肃认真,雍正时期官窑的水准可谓达到了新的发展水平。从造办处档案中可知,雍正在位的13年间,提到宜兴紫砂之处就有11次之多。

雍正皇帝对所进宜兴壶,有着很具体的评价与要求,且多次命景德镇官窑照宜兴壶式样烧瓷器。与此同时雍正时期宫廷造办处珐琅彩料炼制成功,色彩品种也较之前朝更为丰富,如软白、秋香、藕荷、浅绿等,大大充实了色料的表现力,其整体制作水平可谓清代官窑之历史高峰。

艺术造诣极高的雍正皇帝依照自己的审美标准,亲自参与宫廷紫砂器造型、纹饰设计。雍正时期宫廷紫砂的器的标准,是远离流行于市井街坊之间,民间工艺风格的“外造之气”,他所倡导的“内廷恭造之气”,树立了“恭造式样”的典范,大大提升了整体宫廷艺术的品质。

具有“雅、秀、精、巧”艺术特制的“内廷恭造之式”,成为宫廷紫砂制作遵循的唯一标准。雍正年间,紫砂胎装饰图样以牡丹彩绘为主,壶型为瓜果型,并用金粉描边处理。

如雍正时期的“紫砂黑漆描金彩绘方壶”,壶为紫砂内胎,外髹黑漆为地,漆上以金彩描绘山水楼阁图,壶柄和流上绘制梅花,构图饱满,精妙绝伦的金漆勾勒间皇家气派尽显。雍正帝更为欣赏宜兴紫砂壶天然和古雅的肌理,雍正时期的宫廷紫砂器整体风格相对简约素雅,更为深邃含蓄。

具有代表性的素胎紫砂茶器,有表面浮雕柿蒂纹的“宜兴窑紫砂扁圆壶”,和“宜兴窑柿蒂起花纹扁圆壶”等。“雍正宜兴窑柿蒂纹扁圆壶”的壶盖装饰以柿蒂纹浮雕,柿蒂纹曲线流畅自如,给光素的壶体带入一丝变化和律动感。雍正皇帝还为盛装江南贡茶而特制了一批造型秀丽、韵致细润的紫砂茶叶罐。

罐身通常以紫砂泥浆堆绘梅兰竹菊、大雁等题材,清疏雅逸,极富生活情趣与文人画意境。在故宫博物馆有一件“清雍正紫砂泥绘四友图四方盖罐”,这时期首创了工艺难度极高的本色泥浆堆绘技法,此为雍正朝宫廷紫砂的一大特色。黑漆或朱漆描金也是雍正皇帝较为偏爱的工艺品种。

雍正“宜兴窑紫砂彩绘山水人物圆笔筒”外壁彩绘携琴访友图,山石佳木间,一院落座于江边,通往院落的蜿蜒小路上,一高士拄杖前行,一小童怀抱古琴紧随其后,映衬了天水一色的江南风光和人物风情图。笔筒口沿饰髹黑漆描金回纹,底包黑漆,配朱漆描金底座。

以黑漆描金衬托雍正文房用品之中,灵秀文雅的书卷气,相似的装饰画面还有春山访友、秋江待渡、祖孙打枣等,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画面生动形象,趣意盎然。除此以外,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自然情境,配以相应的诗句,追求文雅秀气、优雅含蓄之美。

四、诗书画印综于一体

乾隆时期宫廷中对于紫砂器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向宜兴大量定烧紫砂器,招募杨继元、杨友兰、王南林等,当时的制壶名匠到宫内制壶,所制成品需书刻乾隆帝王款识。宜兴窑定烧的素胎进呈宫廷后,由宫廷造办处漆作、珐琅作完成描金、彩画、上漆等工序。乾隆皇帝崇尚华美,所制紫砂器造型浑厚、彩绘华丽。

有的装饰甚至盖过紫砂本身的质朴之美,同时粉彩紫砂器也于乾隆时期兴起,其增加了色调的柔和温润,并使画面有明显的立体感,其鬼斧神工殆叹观止矣。如一件“宜兴窑紫砂胎绿地粉彩描金瓜棱执壶”,壶体呈瓜棱形,盖及腹部饰绿地粉彩描金莲花蝙蝠杂宝纹,通体金彩为主,其间杂以红、黄、蓝等彩,华丽非凡、精妙而绝伦。

乾隆皇帝还特别制作了一批,符合自己个人品茗风格的,诗书画印综为一体的宫廷紫砂作品,打破了雍正以来严格的官样制度,各种造型奇特、意趣生动的御制紫砂壶出现。

“乾隆款紫砂彩绘百果执壶”塑贴各种果实,壶体呈圆球形,像生红辣椒作壶流,像生菱角作壶柄,腹下置三果实形足,肩部塑贴像生瓜子、蚕豆等,附倒香菇形盖,形象逼真,造型创新而独特。另外乾隆也常用诗句借古醒今,显示圣贤之心,以御制诗为装饰俨然成为乾隆的一种习惯。

乾隆时期,御制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普遍地使用在宫廷紫砂器上,作为一种装饰作用,十分富有匠气意味。相比于此,雍正时期的宫廷紫砂恭造之式,则更多呈现的是高雅的书卷之气。乾隆时期的紫砂泥绘技法以臻至完善,绘制工艺和绘画水平都达到顶峰,但乾隆以后此技法基本失传。

“宜兴窑泥绘人物图题乾隆御题诗文执壶(残)”便为乾隆时期的一件典型用器,腹部两面各饰一委角长方形开光,一开光内饰泥绘烹茶,另开光内题,乾隆御题诗《惠山听松庵用竹炉煎茶因和明人韵即书王绂画卷中》。梅纹诗句盖碗或矾红彩松竹梅纹诗句盖碗组合在一起,置入茶籯内,配以有炭炉、铜铲、银柄勺等一同使用。

这为乾隆帝的出行饮茶提供了很大方便,也增加了宫廷紫砂在宫廷生活中的出场率。除茶器,乾隆时期还制作了一批题诗仿古套砚、紫砂文房清供以及花盆、鱼缸等日常生活用品。乾隆时期,宫廷紫砂器的装饰技法也越来越多样化。

包括画珐琅、雕漆、包漆、描金、泥绘、炉均等,风格奇巧华丽,造型有缀球、瓜棱、树瘤、菊瓣、莲瓣、竹节等,艺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宜兴茶壶和茶叶罐的形制对其他宫廷茶器的影响颇大,雍正皇帝曾命人仿照宜兴茶壶作珐琅彩器,从单色釉瓷器茶叶罐或彩瓷茶叶罐的形制上,都可见宜兴紫砂茶叶罐的相似之处。

五、总结

清代宫廷紫砂在严谨的工艺流程和丰富的皇家刻印下,体现着皇室专用的宫廷血统,其艺术品质和艺术高度到了一种极致地步。但是宫廷造办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工匠们对艺术的理解贯彻,和对装饰创新的引入,使宫廷紫砂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一些程式化的内容。

康熙时期紫砂胎珐琅彩的开创,也开创了宫廷紫砂的新格局,雍正时期(-年)宫廷紫砂工艺水平突飞猛进,达到了制作水平的巅峰。乾隆时期的宫廷紫砂,深入皇室生活汲取文人趣味,多了能工巧匠的装饰味道和更为丰富的生活气息,而少了雍正时期翰林学士的书卷气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