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建筑风格略论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http://m.39.net/news/a_6010333.html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建筑风格略论

《文物世界》年03期白勇

一、建筑背景

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年),为大同下华严寺的主体建筑。殿内槽当心间左右两侧四椽栿底有题记:“推诚竭节功臣,大同军节度、云、弘、德等州观察处置等使,荣禄大夫、检讨太尉,同政事门下平章事、使持节云州诸军事、行云州刺史、上柱国、弘农郡开国公、食邑肆仟户、食实封肆佰户杨又玄”,“维重熙七年岁次戊寅玖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时建”,这是记载此殿建筑年代的唯一文献。杨又玄,辽史无传,但大同军节度使及观察处置等使官名与《辽史·百官志》所载一致,“又以陈氏二十史朔闰证之,戊寅戊申为重熙七年九月十五日,干支亦相符会”[1]。官制干支契合如此,题记所载应当确切。另《辽史·地理志》称:“清宁八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据此推测,一,薄伽教藏殿的建筑年代较华严寺立寺时间为早。二,清宁八年的建置是在原教藏殿基础上的增建、扩建。

契丹人在公元9世纪末年已开始信佛,太宗会同元年(年),契丹人取得了原本佛教就十分盛行的燕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部),更促进了辽代佛教的发展,其后诸帝,都对佛教特加保护,圣宗、兴宗、道宗时辽代佛教臻于极盛,不仅讲经、译经、撰经(仅道宗本人就著有《华严经随品赞》十卷及《发菩提心戒本》二卷[2])活动频繁,而且“梵刹精蓝,靡所不有,浮图佛庙,是处争兴”,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等都是著名的辽代佛教遗构。辽重熙七年升云州为西京大同府,作为陪都。大同的政治意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佛教活动也愈加兴盛。考古发掘及考古调查表明,辽代在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都曾有大的营建。兴宗重熙年间(~年)开始以国家力量大规模雕印契丹藏,以庋藏契丹藏为主要目的的薄伽教藏殿在辽代佛教极度兴盛的背景下兴建而成。薄伽教藏殿内现存金大定二年《大金国西京大华严寺重修薄伽藏教记》载∶及辽重熙间,复加校证,通制为五百七十九轶。则有《太保太师入藏录》具载之云。今此大华严寺,从昔以来亦有是教典矣。"由此可知薄伽教藏殿确实曾入藏契丹藏。

二、建筑风格

薄伽教藏殿建在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上,台基高32米,长米,与柱高之比为1∶米,月台长18.75米,高3米,较台基低20厘米。另外殿堂前建宽敞的月台,整体平面呈凸字形,是大同辽金寺院所常见的布局。月台外缘建坊楔一间,上书"梵王宫",枋楔左右各建单檐六角攒尖顶小亭,分置铜钟及明崇祯五年《重修下华严寺碑记》。

薄伽教藏殿面阔五间(米),进深八架椽(米),正面中央三间各施长橘四扇,门上置横批窗,背面当心间辟一小的直棂窗,其余砌以砖墙。大殿采用内外槽的柱网结构,与"金箱斗底槽"的形式相近似。殿内外柱同高,明袱、草袱两套屋架,与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类似。当心间面阔较次梢间大,为59米,次间、梢间分别为54米和46米。檐柱高5.10米,柱上径等于栌斗面阔,下径51厘米,金柱柱径最大为60厘米,"柱下径与柱高之比,檐柱为1∶9.78,殿内柱平均数为1∶,后者在今日已知辽构中较为粗巨。"即次梢间各柱升起较高,各柱柱头都有卷杀。柱础为平石,没有硝,也没有覆盆雕饰。

宋代的建筑大木比例以材为主,与北宋同期的辽代建筑同样以材为标准单位。材"是一座股堂的斗模中用来做棋的标准断面的木材,按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第决定用材的等第",《营造法式》规定"第三等∶广七寸五分,厚五寸。殿身三间至殿五间或堂七间则用之",薄伽教藏为五间之殿,用材大小为∶材高平均为24厘米,厚17厘米,较法式三与二之比略大,但大体相同。法式"架广六分,高四分",架高为材高的6/15,此殿架高平均10.5厘米,与材高之比较法式大。架厚厘米,与梁高之比为三比四,异于法式,可见辽宋建筑不无异同,相对而言,辽代建筑更为灵活多变,此殿建成年代早于法式62年,用材标准化没有法式彻底。

薄伽教藏殿内外檐斗棋计两类八种,外檐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各一种,内檐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各两种、转角铺作一种,有些斗棋作法时代特征显著,具有断代意义。

1.外檐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双杪重棋计心造,但柱头枋上隐出泥道慢棋,外观为重棋造,实际上仍为单棋造,这种作法见于河北蓟县独乐寺、辽宁义县奉国寺、天津宝坻广济寺等辽代建筑,推测这是当时通行的作法。

2.外檐补间铺作各间均为一朵,出四跳,无昂,下承蜀柱,与柱头铺作不同。这种作法见于善化寺大雄宝殿、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等辽代建筑,金代不再沿用。唐代补间铺作每间多只做一朵,补间式样又多与柱头铺作不同,辽代的作法是对唐补间铺作的沿续和发展。

3.外檐转角铺作,正侧两面各于转角栌斗上列华棋两层,平面与华棋成四十五度者为角棋三层,第三层角棋上施宝瓶,承大角梁与子角梁。平面与角棋成九十度者为抹角棋二层。其上施交互斗,受令棋与耍头,这种抹角棋"未见于唐代遗物,亦未著录营造法式,仅与辽接壤之北宋正定诸寺,应用于柱头铺作"b,为辽代特有作法。4.中唐以后北方地区棋端开始有卷杀分瓣,多为四瓣或五瓣。《营造法式》规定,华棋、瓜子棋、慢棋棋头卷杀四瓣,令棋卷杀五瓣,薄伽教藏殿令棋与华棋、瓜棋、慢棋的卷杀均为四瓣,与法式不同。

5.《营造法式》规定华棋出跳"每跳之长,心不过三十分","七铺作以上,即第二跳里外跳各减四分,六铺作以下不减",薄伽教藏殿斗棋为五铺作,第二跳比第一跳明显缩短近三分之一。6.斗棋是我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斗棋上各棋的长度变化是研究斗棋发展演变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从实物资料看,唐代令棋长度均不超过瓜子棋、泥道棋。五代时令棋、瓜子棋长度相差无几,而泥道棋明显比二者长。宋代令棋长于泥道棋。法式规定,"华棋·…两卷头者,其长七十二分","泥道棋……其长六十二分","瓜子棋………其长六十二分","令棋………其长七十二分",瓜子棋等于泥道棋,此殿瓜子棋之长等于令棋之长,与唐五代风格近似,却迥异于宋。

7.唐五代时斗棋总高与檐柱的比例多为1∶2,加之出檐深远,屋顶坡度平缓,使唐代建筑呈现稳健雄丽的风格,宋金时期这一比例多为1∶3,华严寺大雄宝殿为1∶43,此殿斗棋总高超过2米,与柱高之比约为1∶25,近似于唐,雄稳壮观。

8.此殿斗棋所用昂为批竹昂,耍头为短促的下昂形耍头,近于唐代形制。

薄伽教藏殿殿内施有天花,顶部梁架情况不很清楚。露明部分,檐柱上施阑额与普拍枋,上承斗栱,令栱上部为替木、撩檐槫。殿内当心间前后金柱上施内额、普拍枋,其上施柱头铺作及补间铺作,上承四椽栿。左右次间于金柱外复加分心柱,次间梁架处于歇山之下,分心柱分负了四椽栿及屋顶的重量,使整体结构更趋稳固。

屋顶天花分藻井及平棊两部分,中央后部三间三世佛像之上各覆斗八藻井,藻井立面为不等边的八角锥体。其余饰以平棊。平棊分方形与长方形两种,长方形平棊排列于墙内四周、内额内外两侧及藻井左右,余为方形平棊。殿内檐斗栱、平棊、藻井俱有彩绘,且风格多样。华栱,慢栱,瓜栱于外棱缘道内绘簟纹与三角柿蒂纹,四椽栿底绘写生花。梢间角栿下所绘飞天神态飘逸,与奉国寺大殿梁底彩绘类似,应为辽代遗物。

屋顶为九脊歇山顶,坡度平缓,实测为24度,在现存辽金建筑中为最低。殿两山出檐深远,自叉手外皮至博风板外皮长1.20米。屋角上翘,除檐柱次梢间有升起外,还在撩风槫之上,檐椽之下施升头木,这种作法与《营造法式》相同。

二、壁藏与天宫楼阁

薄伽教藏殿乃藏经之所,庋藏佛经是其主要功能。可以说殿内环四壁所建壁藏为此殿最重要的建筑。《营造法式·卷十一·小木作制度》壁藏条有:“造壁藏之制,共高一丈九尺,身广三丈……坐高三尺,深五尺二寸,长随藏身之广。下用龟脚…腰坐之内造神龛壶门,门外安重台钩阑,高八寸。上设平坐·……",中层为账身,上层于平座上设天宫楼阁,有殿身茶楼,角楼,龟头殿,挟屋,行廊等,并绕以单钩栏,形制繁复。此殿壁藏则只有上下两层,下为经橱,上层于平座上置神龛,外设单钩栏,简洁明快。但在当心间后窗处,悬天宫楼阁五间,并以圆桥子与左右壁藏上层连接,一则临空而建更具天宫之意,二则使壁藏巧妙地连为一个整体,玲珑精致,构思奇特。

壁藏台基高59厘米,进深83厘米,上下缘有叠涩,中间为花版。经橱进深只有台基进深的一半,但因台基相对较宽,从而感观上进深较浅的经橱并没有给人不稳定的感觉。经橱面阔1.55米,柱子方形,宽10.5厘米,高厘米,柱上置阑额与普拍枋,其上所施斗棋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重棋计心造,补间铺作每间置三朵,形制与柱头铺作一致。再上为腰檐,檐椽飞子瓦轮俱全,腰檐上设平坐及钩阑,平坐置六铺作卷头重棋造,每跳计心,合于《营造法式·卷四》∶平坐宜用重棋及诸跳计心的规定。上檐钩阑内神龛与下层经橱相同,用圆柱,直径9厘米,高80厘米,柱上施阑额、普拍枋,柱头及补间铺作均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重棋计心造,与下檐同。

天宫楼阁与壁藏平座均设单钩阑,做法是于平坐外缘施通长地概,袱上立望柱,柱顶雕刻宝珠,望柱之间上施寻杖,中施盆唇,束腰华版为钩片造,各间镂刻形制不同的几何花纹,三十八间无一重复,花纹图案四十余种,足见精雕细琢,匠心独运。

壁藏屋顶力求变化。环四壁排列的壁藏共计三十八间,南北壁各十一间,东壁左右梢间各二间,西壁左右梢间各六间,西壁当心间以天宫楼阁相连。其中东壁左右梢间、南北壁中央三间屋顶升高,成阶梯状。而天宫楼阁共五间,为《营造法式》所说的龟头殿,中央三间七铺作,九脊顶,左右挟屋五铺作,半九脊顶。整个壁藏屋形状有九脊顶、半九脊顶、普通壁藏屋顶等几种,屋顶高度的变化使壁藏灵动自然,远远望去高低错落,连亘绵延。

壁藏及天宫楼阁所用斗栱达17种之多,其中柱头铺作1种,补间铺作6种,转角铺作10种,形制复杂,颇具特色。

1.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重栱计心造,是目前所知辽代斗栱中较复杂的一种。斗栱等级差在盛唐即已形成,不同的斗栱形制代表着不同的建筑等级,形制越复杂等级越高。虽然是小木作,七铺作的斗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壁藏在整组建筑中的重要性。

2.北壁壁藏的平坐斗栱每间三朵,南壁为两朵,使整个壁藏更富变化。

3.补间铺作与转角铺作相邻紧密处,多处呈鸳鸯交手栱之状。

4.天宫楼阁当心间平坐比两侧夹屋向外突出11厘米,为使斗栱外端与两侧一致,于正面仍用华栱三层,却支配五跳之长,这种作法仅见于薄伽教藏殿壁藏,其他建筑不见。

5.北侧壁藏中央三间中,次间转角铺作用抹角栱四层,尚属首见。当心间外转角铺作为缠柱造。壁藏及天宫楼阁转角铺作多处施用缠柱造。

6.北壁上层当心间补间铺作中,栌斗正面施双杪双下昂重栱,栌斗左右两角各出45°斜华栱四层。这是45°斜华栱较早用于补间的实物资料。45°斜栱始萌于五代,这种形制应是与辽相互影响的结果,最早于转角栌斗口内既做华栱又做与之垂交的45°斜华栱之例为河北独乐寺观音阁,金代斜栱使用最盛。

7.瓜子栱与令拱等长,与薄伽教藏殿一致。

8.壁藏令栱上承撩檐枋而非撩檐槫。辽代建筑中,独乐寺、奉国寺、广济寺、薄伽教藏殿均用撩檐槫,只有应县佛宫寺塔用撩檐枋,与壁藏同。

9.壁藏屋顶坡度,连接脊槫上皮至瓦陇上皮之直线,与水平线所成角度,以腰檐21°为最薄伽教藏殿为华严寺藏经之所,自辽代创建以来,屡经变乱,巍然独存,它忠实地再现了辽代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审美情趣和民族崇尚。建筑布局上,薄伽教藏殿风格独特,坐西朝东的建置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辽史》“辽俗东向而尚左”的契丹民族习俗。建筑风格上,薄伽教藏殿更多地保存了唐朝简朴、浑厚、雄壮的特点。在内外槽的柱网结构,明栿、草栿两套屋架,梁枋底部和天花板上彩绘飞天、卷草、凤凰图案等方面明显具有唐代遗风的同时,也形成了斗栱雄大硕健、出檐深远、屋顶坡度平缓,细部手法简洁朴实的特有风格,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建筑史。更为重要的是,殿内完整地保存了辽代小木作壁藏与天宫楼阁,这组保存完好的辽代建筑模型,其上翘的屋角,檐端的曲线,鸱吻、正脊的形制较薄伽教藏殿本身更为真实地反映了辽代的建筑风貌,被誉为海内孤品。因其卓然独立,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壁藏束腰栏板上的几何图案计有40余种,它为辽代建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内檐装修较早使用了平棊,壁藏内补间铺作较早使用了斜栱,转角铺作上用抹角栱四层等,都是薄伽教藏殿不同于其他同期建筑的独特风格,从而在建筑史上地位更加重要。值得一提的是薄伽教藏殿的东向问题,寺院因地形所限东向、西向均有,但一般均采用南向。华严寺地处市区,研究者们认为东向主要是“辽俗尚左”所致。笔者认为,东向因素很多,其中包括民族崇尚因素、地形因素、城市布局因素等,随着考古资料的增多,这一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