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时期的酒器具,斗勺和杯的发展情况

北京荨麻疹十佳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116/8595950.html

汉代社会对于酿酒之程序、工具和具体的技术应该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这也是画像石等图像资料中能够细致地复现酿酒场景的基础所在。在酿酒技术当中,颇为关键的制作酒曲的环节也得到了不少文献资料的记载,从中不难看到,汉代社会对于酒曲制作之原料选取、制作时间和制作步骤都有了十分细致的总结。

汉代酒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考究与完备,除了沿用周代的青铜器以外,漆木酒器也发展很快,基本上是青铜酒器与漆木器并重,二者沿着铜器逐步衰微、漆器日益昌盛的趋势发展。

此外还有少量的玉酒器、金银酒器、瓷酒器、玻璃酒器和象牙酒器等,多为饮酒器。虽然种类较之前秦减少,但材质、工艺、外观都要考究得多,而且注重实用。从目前出土的汉代酒器来看,以青铜为材质的饮酒器逐步减少,漆器居多。下面我们大概选取斗、勺和杯来看汉代时期酒器的发展情况。

一、斗、勺

尊内有勺,用来挹注酒浆于酒杯,此动作即是人们常说的“斟酌”,也称“斟酒”。勺用作酒器称勺,用作水器叫斗。“自尊中酌酒时用勺,勺有短柄和长柄二种。后一种当如马王堆1号墓所出者,柄颇长,似应明斗。《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曰:“令工人作为金斗,长其尾”这及是其类。但该墓所处遗策中称此器为“漆画勺”。

安徽阜阳汝阴侯墓与咸阳茂陵1号冢陪葬坑所出铜勺则自命为斗,可见斗、勺二名自可通假。《仪礼·士冠礼》郑注:“勺,尊斗也,所以斟酒也”可证。”又说取酒为勺,取水为斗。

1.龙纹漆斗

龙纹漆斗出土于马王堆一号汉墓,为竹木胎体,斗身是截取了竹竿上近于结节处的一段制成的。斗柄则用竹条制成。斗内髹红漆,无花纹,外壁及底部则在黑漆地上绘朱色几何纹和柿蒂纹。斗柄上的装饰分为三段,近于斗身的一段有一个扁长镂孔,其上浮雕绳结纹,髹红漆。

中间一段有三个扁长镂孔,上雕三个绳结纹。柄端一段髹红漆,浮雕怪龙,龙身用黑漆勾勒,鳞爪描红,作腾游状。斗径10厘米,全长62厘米。斗为挹酒之器,《诗经·行苇》:“酌以大斗,以祈黄耈”。《诗经》另一处则说:“惟有北斗,不可以挹酒浆。”汉代时仍斗、勺不分,故许慎《说文》云“斗,勺也”。

2.成山宫渠斗

徐正考在《汉代铜器铭文综合研究》中说:“容庚认为‘形如今之汤匙大,所以挹取酒浆者’。”斗上有铭文,“扶。成山宫铜渠钭,重二斤。神爵四年,卒吏任欣、杜阳右尉司马赏、斄少内佐王宫等造。河南。”由此可以得知此斗地名、重量、制造的年代和制造者的姓名。

3.浑源毕村汉墓出土铜勺

山西大同浑源毕村西汉墓出土的铜勺呈凹槽长柄状,其中一件长达33厘米,另一件勺柄端贴焊铺首衔环。

二、杯

杯,亦做抔、棓、盃。抔字源于双手合掬之意,左右拇指相当于杯耳,就像鸟的双翼,故又名羽觞。觞是盛了酒的饮器,而“羽”当指杯口两侧突出部如羽。考古学界习惯称耳杯。后来把一切饮酒器概称为“酒杯”,即渊源于我国曾有相当长时期是以这种杯为主要饮酒器。

汉墓中出土较多的是漆木制耳杯,特别是楚墓大多数都有此物。少数也有饼形足或高足,以玉制为多。故杯的形制各异,是汉代使用最为广泛的饮酒器具,如《淮南子》卷二十一《要略》曰:“一杯酒白,蝇渍其中,匹夫弗尝者,小也。”《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曰:“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

1.耳杯

耳杯,又名羽觞。其外形椭圆、平底、浅腹,似双手合掬状,两侧有半月形的双耳。如《楚辞·招魂》曰:“瑤浆蜜勺,实羽觞些。”杯又称耳杯,则由杯耳得名。稀罕事杯耳常微微上翘,东汉时的杯耳则多与杯口取平。东汉后期的杯耳虽然还是平的,但杯口两端上翘。杯耳有铜制,鎏金的,也有杯口镶一圈银釦,并与错金的杯耳铸成一体的。

后一种见于兴平茂陵1号冢1号陪葬坑,正与《盐铁论》卷第六《散不足篇》所称“银口黄耳”相合,此陪葬坑还出土承杯的鎏金铜座,为他处所未见。耳杯的大小不一,小耳杯的长径约在11厘米左右,中等的为14厘米左右,超过15厘米的则为大杯,整套的耳杯常装在专用的盒中。

①“君幸酒”漆耳杯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共出土90件漆耳杯,均为椭圓形,侈口,浅腹,月牙状双耳稍上翘,平底。其中题写“君幸酒”款识者40件,题写“君幸食”款识者50件。关于“君幸酒”和“君幸食”耳杯分别是酒具和食器,还是均为酒具,目前专家尚有不同意见,还有待考证。

②乘舆漆耳杯

乘舆漆耳杯现为甘肃省博物馆藏品,五十年代于甘肃省武威县城南祁连山下磨咀子的一座汉墓中出土。杯长15.6厘米.高4.5厘米。近底座处以针刻半圈隶书款识,专家释读为:“乘舆,漆画木黄耳一升十六勺杯。绥和元年,考工工并造。坍工丰,护臣彭。佐臣伊,啬夫臣孝主,守右丞臣忠,守令臣丰省”。

“乘舆”原指天子所乘车舆,后来成为天子的代称,“乘舆”铭漆器是汉代工官产品中最高规格的一类。贾谊《新书》卷第一《过秦上》说“天子车曰乘舆”。颜师古注引蔡邕《独断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天子至尊,不敢渫渎言之.故托之于乘舆”。这里指汉代中央或地力一性官府作坊为供奉宫廷,专门制作的高档漆器。

③丞不败残杯

所谓残杯,即指此杯已损为两半,一半铭文为“丞不败利”;另一半铭文为“厚世”,合起来为“丞不败利厚世”,意思是为人臣者能得到王的信任和百姓爱戴,便可荫被后代。《汉金》卷四(按:《贞松堂集古遗文补遗》卷下收此器,名曰“永(按:当为“丞”)不败杯”,铭文为“丞不败利厚世”。

④玻璃耳杯

出土于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刘胜墓,共两件玻璃耳杯,形状与西汉漆、铜耳杯无异。系采用模铸成型,杯长13.5厘米,宽10.4厘米,高3.4厘米,现存河北古文物研究所。

目前,西汉的玻璃器虽已出土不少,但能确认是我国自产的玻璃容器并无几件。国产玻璃酒器更是罕见,而从现有资料看,这两件玻璃耳杯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自产玻璃酒器,异常珍贵。

⑤银口黄耳漆耳杯

年5月,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县豆马村汉武帝茂陵东侧陪葬冢的一座丛葬坑,出土时共有漆耳杯6套,每套包括一件漆耳杯和一个铜支座。漆耳杯的有机物胎体已朽,但上面的金属配件还在。这些配件包括:耳杯上的口沿银圈和铜耳。

两件鎏金铜耳出土时仍架置在鎏金铜杯座上,铜支座为圆足高柄,顶部出四叉,末端铸成花叶状,正好承托住耳杯。两件蜜金银铜耳亦配置有铜座。口沿银圈上错金。这种以金银镶嵌的器皿,正是《盐铁论》中记载的“银口黄耳”。这种工艺汉代叫做“釦器”。

《后汉书》卷十《和熹邓皇后纪》载:“蜀釦汉器”,李贤注曰:“釦,以金银缘器也”。釦器材料贵重,工艺复杂,故扬雄《蜀都赋》说“雕镂釦器,百技千工”。考古发现的有铭釦器,所记参与制造的官吏工匠往往很多,一器之上往往列名者十几人,而不获列名者,又不知多少,故“一杯棬用百人之力”并非妄言。因而当时的釦器很昂贵。“一文杯得铜杯十”。

2.高足杯

汉代还有一种高足杯,目前出土的以玉制为多,其中精品当属“承盘高足玉杯”。

①承盘高足玉杯

承盘高足玉杯出土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中,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整器由铜承盘,玉托架和高足玉杯三部分组成。玉杯由杯身和座足两节组成,接合面两边各钻出8字形榫孔,塞入竹钉,把杯身与座足贯连,可随意拆装,既是平底杯,又能变高足杯。玉杯系青玉质,通高ll.75厘米,口径4.15厘米。杯身为圆筒形,腹瘦深,口微侈。

杯足形似喇叭,中体圆隆似竹节,雕刻覆莲纹。玉托架为花瓣花萼形,中为有突棱的圆孔,直接固定高足玉杯。支架的底座是铜铸圆圈,直径20.7厘米。杯托由一个三条金头银身的龙形托架举起,平置在铜承盘上。铜盘口径23.6厘米,有兽蹄状三足。盘腹外壁应足处各饰一银兽面。铜承盘高5厘米。玉杯加承盘总通高17厘米。

②汉宣帝御用玉杯

三件汉宣帝御用高足玉杯,均于年8月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大兆甘家堡村汉宣帝杜陵,为国家一级文物。玉质均以新疆和田玉雕琢,形制基本相同,大小也接近。

三件玉杯形制相同,喇叭形高足,身体呈直口圆筒形,杯身口部、腰部、腹部均刻宽双凹线夹宽凸线,既可使金箍紧贴杯体,又有很强的装饰性,还可增加手持时的摩擦力。这3件高足玉杯是迄今发现的汉代等级最高的玉杯。现已收藏于西安博物馆。

③角形青玉杯

年6月9日在广州市区象岗山上的汉墓中被发掘。此杯通长18.4厘米,口径5.8—6.7厘米,重0.33千克。出土时放置在棺椁“头箱”中,用丝绢包裹着,显示了主人对它的珍爱。这件玉杯应该是仿照犀角杯雕制的,是南越国玉匠创制的艺术瑰宝。这种角形杯,应该是仿制“觥”这种饮酒器所为。

《后汉书》卷二九《郅恽传》曰:“司正举觥”李贤注曰:“觥,罚爵也,以角为之。《诗·小雅》曰:‘兕觥其觩,旨酒思柔。’觥音古横反。”由此可知,角形杯是仿制“觥”的饮酒器,商代是用兕(野牛)角做的,无兕角则用木料仿制。这个角形青玉杯即是用玉仿制的。因容量比一般饮酒器大,常用以罚酒。

三、总结

从传世文献和出土的汉画像上,处处可以钩沉到汉人饮酒、酿酒、酤酒的场面,而这些都离不开饮酒器。饮酒阶层的广泛和酒事活动的频繁,是汉代社会饮酒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可以反映出汉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而且也可以追寻到中国传统饮酒习俗的根源。

因而通过传世文献和饮酒器等考古资料,来认识汉代酒业的发展,了解酒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综合技术史、文化史、经济史、思想史乃至政治史等关于酒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应用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