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求功名利禄寒窗苦读十数载,连中三元方得

满打满算,再有四个月就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了。可偏偏在年的新年伊始,就遇上了这一次举国抗“疫”的新冠病毒来袭,为竭力控制疫情尽快恢复社会常态,暂停开工、延迟上课等举措无疑是有利且难为之举。但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控制疫情,这、却也无疑让即将高考的学子们,面临时间和课业上的压力……

在家复习、网上听课成了最可行且有效的方法。这一举措,不禁让人联想到古代士子为参加科举应试前的数十年寒窗苦读只为求得一“中”。家里条件好的可以上私塾或清先生教导,而贫民百姓若想求取功名,不也是独自在家“悬梁刺股”般的挑灯夜读么?他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都怀揣着“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憧憬与梦想!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了古代知识分子以读书和应试达成进入官场并取得功名利禄的唯一阶梯。而位于南京夫子庙的江南贡院,则是明清时期规模居于全国第一的乡试贡院。如今这里还保留并修缮复建了原有的部分建筑。而科举博物馆,则正是在明远楼下,以下沉式建筑而修建的一座能让观者在恍惚间跨越科举千年的“历史宝匣”……

科举博物馆的展陈从地下负4层,逐层向上展开。主馆体内5个展厅,分别是“为国求贤厅”、“鱼龙变化厅”、“金榜题名厅”、“金陵佳话厅”、“源远流长厅”。步入展厅,就被面前的明代“科第世家”石门楼所震撼。明代石雕工艺,从这柿蒂纹门环首就可以看出明代石雕艺术的精美。石门上沿雕有图案似是捷报频传,好一番热闹景象。

沿狭长的坡道环绕而下,科举路途的艰辛与不易似乎像电影一样,展现在眼前。如同当今一样,在赶考的路上,有不远千里翻山越岭兹身前往的,也有父母送(考)场或携家眷一同前往的。从环廊里的雕塑似乎可以看到,当是考场门外人来人往热闹喧嚣的场面。据说天不亮就开始点名,然后就开始搜夹带、紧接着就是陆续进入“号舍”。

这里说到的“号舍”,所谓“号”就是一条狭长的胡同。而“舍”则是大小不足两平米的狭小空间,这样的“号舍”根据场地而言少则一排几十间、多则上百间。每排“号舍”均在入口处门楣上编写不同字号,而每排“号舍”末端设有一个厕所。每间“号舍”内除两块木板外就没有其他物品了,两块木板错落叠放,一块坐卧用,一块写字用。

考生处自带笔墨纸砚以及干粮之外,别无一物。试想下,在这样的环境里,坐久了一定是很不舒服,更不要说一呆就是九天六夜,还要在里面睡觉?!更要在这样的环境基础之下写出让考官心生欢喜的八股文章,简直是不可想象!

但即便条件如此艰苦,从江南贡院落成直至晚清废除科举为国家输送余名状元、10万余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仅明清时期全国就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而前面所说的还只是乡试,除此之外,还要经历会试及殿试,才能高中状元。而能登科者在全国范围内来讲也是寥寥数几。

至于“连中三元”则更加是难上加难!正所谓俗话说得好“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金榜题名时”也更是凤毛麟角。听闻有个故事、说的就是一位年逾六十的老者连续近30年参加科试至今不过,这次科试交卷后,考官审阅完文章后批了四句话:“年在花甲外,文在法理外,自在红格外,名在额数外。”

可见科举的得失,已经完全成为当时士子们毕生不懈的追求,而这追求,甚至关联到家族、亲眷、故乡的荣与辱!真是名落孙山者悲哀何止几许;登科高中者鱼龙巨大变化!而经历了乡试、会试、殿试,连中三元后才能到达梦想的彼岸,一旦考中进士,则被称为“登龙门”,从此便踏上了仕宦之路……

在科举博物馆内,不仅陈列着庄瑶殿试卷、云南乡试三场朱卷、郭炳英科试卷等一张张古代科考试卷的原件,更有清德宗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大金榜,该科状元张謇、榜眼尹铭绶、探花郑沅。通过寒窗苦读实现金榜题名,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大事,也是个人、家族的巨大荣耀,更成为一种社会价值观。

自古读书人前赴后继甚至穷尽一生的苦读诗书去参加科举考试为的是求功名利禄但更求为国效力、光宗耀祖。而回首现在,选拔人才使之培养成国之栋梁的最佳途径之一也依旧是考试。虽然目前我们遇到了小小的困难,但相信学子们同样会与国家一起同心抗“疫”并共克时艰!在了解并介绍了科举博物馆之后,我也预祝在未来的一百二十天后,学子们能以优异的成绩也交上一份不负寒窗十数载的满意答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