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不是滴盘点西府话中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不同的物件在不同的方言区中自然有着不同的叫法,而西府方言流传已久,且妙趣横生,自然会有些比较有趣的“物件”,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盘点。

(1)葫(音hù)瓜

指西葫芦,另有部分地区也指南瓜。

(2)板凳

凳子,普通的四条腿木头凳子,“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便说明了板凳的材质。当然现在只要是不带扶手的凳子都称板凳,不管长短大小材质什么的。

(3)瓮

瓮的本意是指大腹的陶器,目前在西府话里仅指水缸。

(4)盘头

这个词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新娘结婚前需要把头发盘起来做造型,这个在其他地域应该也有使用的。而是指路上的紧弯、急弯。

(5)胡圾

这个词也有两种解释,一是田里耕完地之后的较大土块,所以前些年有一项农活叫“打胡圾”,不过现在机械耕种,这项工作被旋耕机取代。第二个意思是建房用的土坯,是一个扁平的长方体。可以理解成以前土木结构的房子使用的砖,有一个专用的模具,四个木条,然后下边撒一层草木灰,防止粘在地上,再加入刨出来的带有水汽的土,用槌子槌实,脱模晾晒即成,所以那时也有一个技术活叫“打胡圾”。

(6)槌子

别的地方应该叫土夯,一个丁字形的把,带一个槌头,使用时双手提起槌子,在重力和人力的作用下,达到夯实土的目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一个圆台形的石槌头,下底面直径三十厘米,上面直径二十厘米左右,高十五厘米,专门用来打制垒墙用的“胡圾”,另一种是一个形似半球的铁槌头,用来夯地基和“打墙”,关于“打墙”,之后会专章讲。

(7)炕叉,灰耙

炕叉全名叫“烧炕叉叉”,一根“Y”形的木叉,顾名思义,它的作用就是烧炕,把柴草填到炕的里边,长度一般在两米左右。“灰耙”是一根长木杆带一块小板,想象一下那个摊煎饼的小刮板,大致就那么个样子,它的作用是把炕筒里燃烧过的草木灰掏出来,长度根据勾股定理来算应该是根号下根号下十一点五,因为要确保能掏到炕的每一个角落。

(8)洋镐

洋镐这个就很容易解释,就是镐头。小时候总听人“羊羔羊羔”的叫,后来才知道是一头尖,一头扁平的铁制工具,叫“洋镐”说明是这也是外来品。

(9)洋柿子

指西红柿,叫洋柿子是为了同秋天的水果混淆。

(10)洋碱

指肥皂,不多赘述。

(11)洋火

指火柴,小时候火柴盒后边还有广告,现在估计都没人投广告在那上边了,记忆中的洋火品牌是“大千”。

(12)洋灰

指水泥。

(13)洋芋

指土豆,这个应该和很多地方是一样的。

(14)镢把

镢头的把,就是杆。与之相似的还有洋镐把、铁锨把等等。但是,还有一个我至今也很不明白的,这个词或者与这个词同音的一个代词,例如“你看个我碎镢把给咱弄哈个活!”一般出现在他家的小孩闯祸之后,意思是,“你看这孩子给咱闯的这个祸!”。

(15)架子车

人力车,这个在别的地也能见到,说“驴车”可能更多人会懂。

(16)撮撮

这个只是借用了这两个字音,具体哪两个字仍在研究中,意思是小的铲状器具,有木制的,也有铁制的。大的藤条编制的依旧叫簸箕,与其他地域相同。

(17)搐绳

用来捆扎东西的比较长的绳子,确保东西在运输过程中不滑落的绳子。“搐”是一个动词,用力拉紧。

(18)马勺

约等同于水瓢但范围更广,各种形态、各种材料的舀水的器具统称马勺。

(19)擦子

橡皮的俗称,不过现在的小孩好想都叫橡皮了。

(20)jie口

这个实在找不到相近意义的同音字来代替,指的是“蒸笼”,以前家家都有一个竹木制的蒸笼,现在好像很少看见了,都是铁制的,但总觉得竹制的蒸笼蒸出来的馒头香,才配叫“jie口”

(21)笼(音lòng)

藤条编制的圆形篮子,现在也很少见了,大家都用的是竹篾编制的篮子,笼估计会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22)cou子

也实在找不到同音的相近字,拼音代替。是一个藤条编制的半球形笼子,扣在马或者骡子或者驴的嘴上,防止它啃食庄稼或者在拉东西时候停下来吃草。开玩笑时候也把口罩叫cou子,这就纯属调侃了。

(22)电壶

在其他地方叫暖壶和暖瓶。就是普通的水壶,一直不理解这个又不通电怎么就叫电壶了,现在这个称呼依旧广泛使用。

目前能想到的就这么些,随时想起来随时补充吧,大家也可以随时提醒,多谢!所选这些一是带有方言特色的对“物件”的称呼,但同时更是已开始被人遗忘或者已经被人遗忘的老物件,还是那句话,抛砖引玉,尽绵薄之力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300.html